高一語文第一單元:這7個字詞,90%的學生都用錯了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08】
高一語文第一單元,課文不長,但字詞陷阱多。考試常考,老師常講,學生常錯。別再背一堆筆記了,今天只講真正會考的7個字詞,吃透它們,考試少丟分。
1. “彷徨”不是“惶然”
課本里寫“在雨巷中彷徨”,很多學生寫成“惶然”。
“彷徨”是走來走去,心里沒主意。
“惶然”是害怕、慌張。
一個在猶豫,一個在發抖。
考試填空,寫錯一個字,整題沒分。
記住:彷徨 = 走路猶豫;惶然 = 心里發毛。
2. “頹圮”別讀成“頹否”
“頹圮”兩個字,生僻,但常考。
讀音:tuí pǐ,不是“tuí fǒu”。
意思:坍塌、破敗。
課文中“雨巷盡頭的頹圮籬墻”,不是說籬笆舊了,是說它塌了、沒人修了。
考試若問“頹圮”在文中的作用,答“表現環境荒涼”比“表現心情低落”更準。
別靠感覺,靠字義。
3. “青荇”不是“青杏”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荇”字右邊是“行”,不是“幸”。
讀xìng,不是xìng。
“青荇”是水草,不是水果。
學生常誤寫成“青杏”“青幸”,考試一錯,全盤皆輸。
記住:水里長的,叫荇;樹上結的,叫杏。
4. “漫溯”不是“漫朔”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溯”是逆流而上,回頭追憶。
“朔”是北方,或月初。
“漫溯”是順著水流慢慢回溯,不是往北走。
這個詞考的是意境,不是地理。
寫成“漫朔”,整句意思崩了。
5. “沉淀”和“積淀”別混
“沉淀”是物理動作:泥沙沉底。
“積淀”是文化積累:習俗、傳統、思想慢慢形成。
考試題:
“中華詩詞的美,是千年的______。”
正確答案是“積淀”,不是“沉淀”。
前者是物質沉降,后者是精神積累。
一個看得見,一個看不見。
別用錯。
6. “著迷”和“執著”別亂用
“著迷”是zhe mí,表示喜歡到忘我。
“執著”是zhí zhuó,表示堅持、不放棄。
“他著迷于詩歌”——喜歡得睡不著。
“他執著于研究古詩”——十年如一日地鉆研。
一個講情感投入,一個講行為堅持。
改作文時,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你分不清。
7. “長篙”和“短槳”別搞反
“撐一支長篙”——篙是竹竿,撐船用的,長。
槳是劃水的,短,雙手握。
“長篙”是撐船工具,“短槳”是劃船工具。
考題若問“詩中用‘長篙’而非‘短槳’的用意”,答案是:突出緩慢、悠遠、沉靜的節奏。
工具不同,意境不同。
別只背詞義,要懂為什么用這個詞。
別再死記硬背了
這些字詞,不是靠抄十遍能記住的。
你得知道:
- 哪個字形容易錯?(荇、圮、溯)
- 哪個讀音常讀錯?(彳旁的“彷”,不是“方”)
- 哪個詞義容易混?(沉淀vs積淀,著迷vs執著)
- 哪個詞是考點?(考試必考“頹圮”“漫溯”)
怎么練?
每天早上讀一遍課文,重點讀這7個詞:
彷徨、頹圮、青荇、漫溯、沉淀、積淀、長篙。
邊讀邊想:
這個詞怎么寫?
怎么讀?
什么意思?
在句子里起什么作用?
做題時,遇到“彷徨”“沉淀”“長篙”這類詞,先停三秒,問自己:
“我是不是又寫錯了?”
“我是不是又讀錯了?”
三個月后,你再看試卷,會發現:
別人還在糾結“青荇”是不是“青杏”,
你已經知道它在水底招搖,
是詩人心里那抹柔軟的綠。
語文不是背出來的,是想明白的。
別被字詞困住,
你要的是讀懂詩,
不是只會寫對字。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