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男孩出現叛逆和父母對打怎么辦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07】
你有沒有試過,明明只是問了一句“作業寫完了嗎”,孩子卻像被點燃的炮仗一樣,摔門、吼叫,甚至和你推搡起來?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那個曾經抱著你撒嬌的小男孩,現在竟然敢動手?這場景發生在13歲左右的家庭里,并不罕見。但問題來了:當孩子開始“對抗”父母,我們第一反應是“管教”嗎?
還是該先停下來,看看他背后到底在經歷什么?
13歲,是很多家庭的“分水嶺”。孩子個子快趕上你了,聲音變了,情緒像天氣一樣捉摸不定。他不再愿意聽你講“我這是為你好”,也不再乖乖坐在餐桌前聽你安排周末計劃。有時候,一句話不對,他就能頂回來一串,甚至出現肢體沖突。這個時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震驚、憤怒、傷心——“我養你這么大,你就這樣對待我?”
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呢?不是把他當成“不聽話的孩子”,而是試著理解:他正在經歷一場內在的劇烈變化。
青春期,本質上是一場“重建”。身體在變,激素在翻涌,大腦也在重新布線。他的自我意識像春天的竹筍一樣冒出來,迫切地想要證明:“我不是你的附屬品,我是一個獨立的人。”這種覺醒常常伴隨著混亂、不安,甚至是對抗。而父母,往往是這種情緒最直接的出口。
這不是說動手是對的。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該被縱容。但我們得先明白:孩子和父母“對打”,很少是出于惡意,更多是一種失控的表達。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內心的憤怒、委屈或無力感,于是用最原始的方式釋放——推搡、摔東西、吼叫。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是立刻壓制,還是先按下暫停鍵?
先做朋友,再做家長
很多人聽到“和孩子做朋友”就覺得不靠譜:“我是他爸,怎么能跟他平起平坐?”可事實上,你越是強調“我是你爸,你必須聽我的”,孩子就越想推開你。他不需要一個高高在上的指揮官,而是一個能聽懂他話的人。
這不意味著你要放棄原則,也不是說孩子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說,在溝通時,試著放下“教育者”的姿態。比如,當他晚歸,不要一開口就是“你知不知道我多擔心?你太不懂事了!”而是試試說:“你回來得比平時晚,我有點擔心,是不是路上遇到什么事了?”前者是情緒宣泄,后者是開啟對話。
你會發現,當你不再急于評判,孩子反而更愿意開口。他不是不想溝通,而是怕一說話就被打斷、被指責、被說教。
別用“愛”去捆綁他
很多父母常說:“我們這么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嗎?”“你要懂事一點,別讓我們失望。”這些話聽起來是關心,實則是一種情感壓力。孩子聽得多了,會覺得:“原來我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期待。”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他們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關心是真心的,哪些是帶著條件的。當你用“付出”去衡量他對你的回應時,他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負擔。
試著把“我為你做了這么多”換成“我理解你現在很難”。當他考試失利,不要說“你對得起我們的辛苦嗎”,而是說“這次沒考好,你一定也挺難受的吧?”這種共情,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
和平相處,不是妥協
有人擔心,放低姿態就是“沒威信”。其實恰恰相反。真正的威信,不是靠吼出來的,而是靠尊重建立的。一個總是居高臨下、動不動就發火的家長,孩子表面上順從,心里早就關上了門。
和平相處,意味著你愿意傾聽,也愿意被挑戰。比如家庭決策,可以讓他參與討論:“這個周末,你是想回爺爺家,還是想在家休息?你覺得哪種安排更合適?”哪怕最后決定不是他想要的,他也知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了。
這種參與感,會讓他慢慢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一味對抗。
教他換位思考,而不是單方面要求
我們常對孩子說:“你要體諒父母的辛苦。”這話沒錯,但不能只停留在單方面的要求上。真正的“將心比心”,是雙向的。
你可以坦誠地告訴他:“爸爸今天工作很累,情緒不太好,剛才對你說話有點急,對不起。”這不是示弱,而是示范。孩子看到你愿意承認錯誤,他才會學著去反思自己的行為。
當他發脾氣時,不要立刻反擊,等情緒過去后,平靜地告訴他:“你剛才推了我一下,我很疼,也很傷心。我知道你當時很生氣,但動手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可以一起想想別的辦法。”
這樣的對話,比一句“你怎么能打父母”更有教育意義。
冷靜,是父母最好的武器
孩子叛逆,最考驗的是父母的情緒管理。他吼,你不能跟著吼;他摔門,你不能砸桌子。因為一旦你也失控,這場沖突就變成了“誰嗓門大誰贏”的權力斗爭。
記住,你是成年人。你的冷靜,是他安全感的來源。即使他動手了,你也可以說:“我現在很生氣,但我不想讓事情變得更糟。我們都需要冷靜一下,等會再談。”
然后,真的走開幾分鐘。去喝杯水,深呼吸,讓自己回到理性狀態。等你平靜了,再回來談。這種處理方式,會讓孩子潛意識里明白:情緒是可以被管理的,沖突是可以被化解的。
你也在成長,別停在原地
很多親子矛盾,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的“停滯”。孩子每天在吸收新信息、接觸新思想,而你還在用20年前的方式教育他。他聊的游戲你不懂,他說的網絡詞你聽不懂,他關心的社會話題你覺得“小孩子別管”。
久而久之,他自然覺得和你無話可說。不是他不想交流,而是你的話題他已經不感興趣了。
試著去了解他喜歡的東西。問問他最近在玩什么游戲,為什么喜歡那個角色;看看他刷的短視頻,聽聽他喜歡的音樂。不需要你非得喜歡,但至少表現出“我愿意了解你”的態度。這種好奇,會讓他覺得你不是“老古董”,而是愿意跟上他腳步的人。
規矩要有,但要講道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規矩不是靠“我是你爸”就能立得住的。孩子需要知道邊界在哪里,但更需要知道“為什么”。
比如,你可以和他約定:“晚上10點前必須回家,因為太晚不安全。如果你有特殊情況,提前告訴我,我們可以商量。”這比“你必須10點回來,不然就別回來了”更容易被接受。
當他違反規矩時,懲罰要有,但要和行為掛鉤。比如晚歸,可以取消一次周末外出機會,而不是直接罵“你太不懂事了”。讓他明白,后果是行為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父母的情緒發泄。
別忘了照顧自己
面對叛逆的孩子,父母常常耗盡心力。焦慮、無助、自我懷疑,這些情緒積壓久了,也會爆發。所以,別只顧著“教育孩子”,也得照顧好自己的狀態。
找朋友聊聊,寫寫日記,甚至去運動、旅行,都是釋放壓力的方式。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帶出情緒健康的孩子。你不是超人,不需要一個人扛下所有。
13歲的孩子,正在從兒童走向成人。他不再是那個什么都聽你的小不點,但也沒完全準備好獨立面對世界。他搖擺、試探、沖動,甚至傷人,都是這個階段的一部分。
而我們能做的,不是強行把他拉回“聽話”的軌道,而是陪他走過這段混亂的路。用理解代替指責,用對話代替命令,用陪伴代替控制。
當他某天突然輕聲說“爸,我錯了”的時候,你會知道,這一切的耐心,都值得。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庫教員 清華大學 新能源研究
- 孫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會計學
- 肖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王教員 Indiana University of Bloomington 企業管理
- 王教員 海南大學 信息安全
- 劉教員 南開大學 商務經濟學
- 麥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康復作業治療
- 李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應用統計
- 鐘教員 中國傳媒大學 網絡空間安全
- 連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 應用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