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實物與互動,讓小學英語課堂“活”起來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26】
在五年級英語課堂中,教師常常遇到這樣的困境:學生面對新單詞和句型時,往往只會機械地跟讀,缺乏主動運用語言的動力。這種現象在筆者最初教授“明信片”“電子郵件”等詞匯時尤為明顯。當僅通過重復朗讀和固定句式操練時,學生眼神中的期待逐漸被疲憊取代,課堂氛圍陷入沉悶。
這種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它將語言學習簡化為記憶過程,忽視了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本質屬性。學生缺少真實的表達場景,難以建立語言與生活經驗的關聯。更關鍵的是,這種單向輸出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小學生以具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
二、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實物教具的魔法效應
在調整教學策略后,筆者引入了明信片實物、信封樣本和電子郵箱的視覺素材。這些具體可感的教學媒介瞬間激活了學生的感官體驗:當學生親手觸摸不同材質的信封,觀察明信片上的郵戳圖案,注視電腦屏幕中的郵件界面時,抽象的語言符號開始與真實世界建立連接。
教學環節設計遵循“觀察-感知-表達”的認知規律:首先通過實物展示引發學生好奇,繼而用簡單句式描述物品特征(如“This is an e-mail. You write it on a computer”),最后引導學生用新學的語言結構進行自主描述。
這種漸進式的輸入輸出循環,讓語言學習自然融入探索過程中。
三、搭建表達腳手架:讓每個孩子都能開口說
針對語言輸出的畏難情緒,筆者設計了分層遞進的教學步驟。首先通過集體跟讀建立語音感知,繼而邀請語言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示范展示,最后組織小組合作練習。這種“觀察-模仿-創新”的學習路徑,有效降低了語言輸出的門檻。
在具體實施中,特別注意給予后進生更多展示機會。當學生用略顯生澀的語調說出“This is a postcard”時,教師及時給予積極反饋:“Great! I can see you really understand the word.”這種正向激勵逐漸消解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形成良性互動循環。
四、角色轉換的奇妙力量:從“學生”到“小老師”
讓學生擔任“小老師”的教學環節,成為課堂的亮點。當學生站到講臺前,手持明信片向全班介紹“This is a letter. You send it in an envelope”時,他們不僅是語言使用者,更成為知識傳遞者。這種角色轉換帶來的責任感,促使學生更專注地掌握教學內容。
為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筆者采用“接力介紹”的方式:前一名學生介紹完后,隨機邀請下一位同學重復并補充。這種動態的互動模式,既保持了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又創造了多次重復輸入的機會。
五、多維度互動設計:打造活力課堂
除了實物教學和角色扮演,筆者還融合了多種互動形式:
- 觸覺體驗:傳遞實物感受信封紋理
- 視覺對比:并列展示傳統書信與電子郵件界面
- 聽覺訓練:通過語音模仿練習單詞發音
- 肢體表達:用動作演示“write an e-mail”的動作
這些多感官參與的活動,將原本枯燥的詞匯教學轉化為充滿趣味的探索過程。課后調查顯示,90%的學生表示“這節課的單詞記得特別牢”,85%的學生主動在課后嘗試用英語描述家中物品。
六、持續優化的教學啟示
本節課的成功實踐帶來三點重要啟示:
1. 情境創設:將語言知識融入具體場景,比抽象講解更符合兒童認知特點
2. 漸進支架:從輸入到輸出需要設計合理的過渡環節
3. 多元展示:提供不同層次的表達機會,才能實現真正的全員參與
后續教學中,筆者將繼續深化實物教學法,嘗試引入更多生活化素材。例如在教授“購物”主題時,計劃設置模擬超市場景;講解“天氣”單元時,準備溫度計等實物教具。通過持續創新教學方式,讓英語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樂于參與的語言實踐場。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鐘教員 溫州理工學院 英語
- 張教員 北京理工大學 網絡空間安全
- 周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英語
- 袁教員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學
- 姚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車輛工程
- 林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類(會計)
- 黃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劉老師 中學高級教師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江教員 意大利熱那亞大學 現代語言(德語、英語)
- 李老師 中學高級教師 現代語言(德語、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