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找關系式的7種實用方法,家長和孩子都該掌握!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8-10】
在初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孩子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難題:看到應用題就發懵,不知道怎么下手列式子。其實,這類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從題目中找到變量之間的關系,并正確地寫出關系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大家掌握7種最常用的找關系式的方法,幫助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少走彎路。
一、什么是“找關系式”?
在數學中,“找關系式”其實就是根據題目中的信息,找到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并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比如:
- 一輛車每小時跑60公里,跑了3小時,總共跑了180公里。這里的關系式就是:路程 = 速度 × 時間。
- 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5厘米,面積是25平方厘米。關系式是:面積 = 邊長 × 邊長。
掌握了找關系式的能力,孩子在做題時就能更快地列出方程、理解題意,解題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方法一:抓住關鍵句,找出等量關系
很多時候,題目中會有一些“關鍵句”,比如:
- “比……多……”
- “比……少……”
- “是……的幾倍”
- “總共”“一共”“還剩”等詞匯
這些句子往往是建立等量關系的關鍵。
舉個例子:
> 某班有女生38人,比男生人數的2倍還多4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這句話的關鍵信息是:“女生人數 = 男生人數的2倍 + 4”。
設男生人數為 \[ x \],就可以列出關系式:
\[ 2x + 4 = 38 \]
或者稍作變形:
\[ 2x = 38 - 4 \]
通過這樣的分析,孩子就能清楚地看到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而解出答案。
三、方法二:明確變量,寫出函數關系式
函數關系式,說白了就是一個變量隨著另一個變量變化而變化的關系。我們常把主動變化的變量叫做“自變量”,被動變化的叫做“因變量”。
舉個例子:
> 正方形的邊長為 \[ x \],面積為 \[ y \],寫出 \[ y \] 與 \[ x \] 的關系式。
我們知道,正方形的面積 = 邊長 × 邊長,所以:
\[ y = x^2 \]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函數關系式。孩子在做這類題時,關鍵是搞清楚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因變量,然后根據基本公式寫出表達式。
四、方法三:利用幾何圖形的特征找關系
在幾何題中,常常需要通過圖形的性質來建立等量關系。例如:
- 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
- 等腰三角形兩個底角相等
- 圓的周長、面積公式
- 勾股定理等
舉個例子:
> 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是40度,求底角的度數。
因為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設底角為 \[ x \] 度,根據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可以列出方程:
\[ 2x + 40 = 180 \]
這樣,孩子就能輕松地解出底角的大小。
五、方法四:行程問題中的關系式怎么找?
行程問題在初中數學中非常常見,主要包括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兩種類型。
1. 相遇問題
兩個物體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它們的路程之和等于兩地之間的距離。
口訣:甲的路程 + 乙的路程 = 總路程
舉個例子:
> 甲、乙兩人相距10千米,甲的速度是5千米/小時,乙的速度是3千米/小時,同時相向而行,問幾小時后相遇?
設相遇時間為 \[ x \] 小時,則甲走了 \[ 5x \] 千米,乙走了 \[ 3x \] 千米,總路程為10千米,所以:
\[ 5x + 3x = 10 \]
即:
\[ 8x = 10 \]
2. 追及問題
快者追上慢者時,兩者走過的路程相同,但時間不同。
口訣:(快者速度 - 慢者速度)× 追及時間 = 初始距離
舉個例子:
> 甲在前,乙在后,兩人相距15千米。甲的速度是4千米/小時,乙的速度是6千米/小時,問乙多久能追上甲?
設追及時間為 \[ x \] 小時,則:
\[ (6 - 4)x = 15 \]
即:
\[ 2x = 15 \]
六、方法五:工程問題中的關系式
工程問題通常涉及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三者之間的關系。
基本公式:工作總量 = 工作效率 × 工作時間
在工程問題中,如果題目沒有給出具體的工作總量,我們可以設總量為1,表示整個工程。
舉個例子:
> 一項工程,甲單獨做需要10天完成,乙單獨做需要15天完成,問兩人合作幾天可以完成?
甲的工作效率是 \[ \frac{1}{10} \],乙的是 \[ \frac{1}{15} \],設合作完成需要 \[ x \] 天,則:
\[ \left( \frac{1}{10} + \frac{1}{15} \right) x = 1 \]
這個思路非常適合孩子理解合作完成任務的效率問題。
七、方法六:利潤問題中的關系式
利潤問題在應用題中也很常見,主要涉及成本、售價、利潤、利潤率這幾個量。
常用關系式:
- 利潤 = 售價 - 成本
- 利潤率 = 利潤 ÷ 成本 × 100%
舉個例子:
> 某商品成本100元,售價120元,求利潤和利潤率。
利潤 = 120 - 100 = 20元
利潤率 = 20 ÷ 100 × 100% = 20%
這種題目看似簡單,但對理解“關系式”非常有幫助,孩子可以通過這類題型掌握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
八、方法七:濃度問題中的關系式
濃度問題通常出現在溶液混合類題目中,涉及溶質、溶液、濃度三個量。
常用關系式:
- 溶質質量 = 溶液質量 × 濃度
- 濃度 = 溶質質量 ÷ 溶液質量 × 100%
舉個例子:
> 100克鹽水中含有10克鹽,求鹽水的濃度。
濃度 = 10 ÷ 100 × 100% = 10%
這類問題的關鍵是理解“濃度”的含義,以及如何通過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九、家長可以怎么做?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掌握找關系式的能力:
1. 鼓勵孩子多讀題、多分析: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列式子,先讓他們理解題意。
2. 幫助孩子積累常見的關系式:比如行程問題、利潤問題、工程問題的基本公式。
3. 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孩子:比如購物時算利潤、做菜時算濃度,讓孩子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4. 和孩子一起畫圖、列式、解題:通過親子互動,增強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十:找關系式的7種方法,你掌握了嗎?
方法 | 關鍵點 | 舉例 |
---|---|---|
找等量關系 | 抓住關鍵句 | “比……多……”、“總共”等 |
寫函數關系式 | 明確自變量與因變量 | 正方形面積公式 |
幾何圖形關系 | 利用圖形性質 | 三角形內角和、勾股定理 |
行程問題 | 分清相遇與追及 | 相遇:路程和;追及:路程差 |
工程問題 | 工作效率相加 | 設總量為1 |
利潤問題 | 成本、售價、利潤 | 利潤 = 售價 - 成本 |
濃度問題 | 溶質、溶液、濃度 | 濃度 = 溶質 ÷ 溶液 |
只要孩子能熟練掌握這7種找關系式的方法,再復雜的數學題也能迎刃而解。家長朋友們不妨把這些方法打印出來,貼在孩子的書桌上,每天復習一遍,慢慢就會變成他們自己的解題工具箱。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正在為數學發愁的孩子和家長們。如果你覺得有用,歡迎收藏、轉發,讓更多人受益!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殷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英語
- 嚴教員 清華大學 數學
- 辛教員 新疆大學 師范類物理學
- 王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張教員 北方工業大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的設計與測試))
- 徐教員 香港的大學 經濟學
- 周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英語和高級翻譯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王教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保險精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