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知識點大全篇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8-06】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兩種事物間的相似點作比。
基本結構:本體+比喻詞+喻體
常用的比喻詞有:
好象 仿佛 像似的 如同 像一樣 是 成了
擬人就是把事物當作人來寫,給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語言更鮮明、生動。
排比就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預期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手法。一般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詞組成。
夸張是一種對事物作“言過其實”的描述的修辭手法。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判別方法:有問不答,答在其中。
與疑問句的區別:
(1)疑問句是四種語句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是有疑而問,需要別人回答。
(2)反問是修辭方法中的一種,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意在肯定,不需要別人回答。
設問是為了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顧問、自問自答的一種修辭手法。
要注意區別設問句與反問句:從句型特點上看,設問句是自問自答,答隨問后;反問句是答在其中,讓人從問中體會答案。
特點: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或相近,表達相關或相反的意思。常出現在“五言”或“七言”古詩中。
七、說說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在括號里寫出兩種。
1、一陣春風過后,小草跳起了歡樂的舞蹈,有時舒展雙臂,有時彎腰觸地,有時左右搖擺,真像小孩子一樣。( )
2、井岡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長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了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
3、窗戶里燈光閃耀,揚科覺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顫動,都在唱歌,都在演奏。( )
4、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
5、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
6、桃花、梨花、海棠花都開得笑盈盈的。( )
7、我的爺爺走起路來,地皮都踏得忽閃忽閃的。( )
小學語文知識點(三)
(1)解釋說明;(2)意思的遞進或轉折;(3)聲音的中斷或延續。
(1)表示引用別人或者直接說出來的話;(2)表示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3)表示成語、諺語、俗語或表示聲響的詞語,專用詞語。
“的、地、得”的用法和練習
這里有一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藍色的海洋,無邊無際。
2. 向日葵在向我們輕輕地點頭微笑。
3. 小明在兒童公園玩得很開心。
理解方法一:
【1】“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說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代詞)+的+名詞;
【2】“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后面的動作,說明“地”后面的動作怎么樣。結構方式一般為:副詞+地+動詞;
【3】“得”后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么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得+副詞。
但是小學生未必懂得什么事副詞,所以我在教學時采用模糊說法。
【1】“的”——用在名詞前,就是用在一個“事物的名稱”前面(的+名詞)
【2】“地”——用在動詞前,動作、表情、狀態的詞前 (地+動詞)
【3】“得”——用在動詞后面,其后往往還有個形容詞(動詞+得)
理解方法三:
如果孩子連動詞、名詞也不能理解,我想或許編個口訣一樣的句式來幫助記憶區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1】“的”字口訣——“什么樣的東西”
【2】“地”字口訣——“怎樣地動”
【3】“得”字口訣——“動得怎么樣”
理解方法四:
真的沒有辦法,也可以按照典型句子去套詞的方法。如:
編個典型句子:我的鬧鐘叮叮呤呤地叫,叫得我睡不著。
可以讓孩子按這樣的格式不斷模仿造句:我的小狗飛快地跑,我追它追得累壞了。
如:我看著他慢慢( )向前方走去。
縮成關鍵部分:慢慢( )走;從而判斷用“地”
反之,可以用擴句的方式,理解一些句子,
如:我要( )菜來了,你要( )呢?
擴成:我要的菜來了,你要的菜呢?【把省略的部分補充進去】
如:“不由得”、“顧不得”、“怪不得”等。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袁教員 內蒙古醫科大學 藥物制劑
- 李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生態學
- 李教員 廊坊師范學院 財務管理
- 于教員 衡水市第二中學(高中) 法學
- 馬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 金融
- hc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無人機項目制實驗班(直博)
- 劉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劉教員 唐山師范學院 生物科學
- 洪教員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學
- 李教員 重慶交通大學 新聞傳播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