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深度解析與教學指南——助力學生理解革命精神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7-13】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發表的著名演講,這篇僅757字的演講稿被選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
文章通過追憶普通戰士張思德的生平事跡,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其論證結構嚴謹,語言樸實有力,是議論文寫作的典范之作。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本課教學承載著雙重使命:既要通過文本解讀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更要實現革命文化傳承的立德樹人目標。教師需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象,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價值判斷標準,體會革命先輩以人民利益為重的精神境界。
二、教學目標分層解析
認知維度目標
1.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泰山""鴻毛""精兵簡政"等12個重點詞語,能準確區分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
2.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思維導圖構建"總-分"論證結構,培養邏輯分析能力
3. 審美鑒賞與創造:品味演講稿平實質樸卻擲地有聲的語言特色
情感價值觀目標
1. 理解"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時代內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 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體會革命隊伍中平等互助的同志關系
3. 結合抗疫英雄等當代案例,實現革命精神的創造性轉化
三、教學重難點突破策略
重點突破:論證結構可視化
采用"剝洋蔥"教學法,通過三層遞進解析:
1. 宏觀結構:用不同顏色標注總論點與三個分論點(生死觀、批評觀、團結觀)
2. 中觀層次:以第二自然段為例,拆解"引用-闡釋-例證-結論"的論證鏈條
3. 微觀語言:制作"重于泰山"句式模板,開展仿寫訓練
難點攻堅:歷史語境還原
創設"延安電臺小記者"情境任務:
1. 播放1944年延安時期歷史影像資料
2. 模擬采訪當年參加追悼會的戰士:"您聽到這篇演講時有何感受?"
3. 對比閱讀司馬遷《報任安書》原文,理解"人固有一死"的文化淵源
四、分課時教學實施指南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與語言積累
活動一:時空穿越導入
- 多媒體呈現延安楊家嶺舊址全景圖
- 教師角色扮演:"各位小戰士,今天我們要穿越到1944年的延安,參加一場特殊的追悼會……"
活動二:語基攻堅戰
- 設計"詞語闖關"游戲:
1. 看圖猜詞(展示泰山、鴻毛對比圖)
2. 情境填空:"我們要開展(精兵簡政)工作,提高部隊戰斗力"
3. 近義詞辨析:"追悼-悼念""寄托-寄予"
活動三:朗讀品鑒會
- 分角色朗讀(旁白/毛澤東/戰士)
- 重點指導"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演講節奏
第二課時:深度解析與思維訓練
活動一:思維導圖構建
- 小組合作學習:用不同形狀標注論證結構(總論點用五角星,分論點用圓形,論據用方形)
- 成果展示:將各組思維導圖拼接成"革命精神樹"
活動二:批注式閱讀
- 示范批注方法:
1. 含義深刻句(劃波浪線)
2. 論證方法(標數字序號)
3. 情感變化(畫心情曲線)
- 開展"批注漂流"活動,互評互改提升思維深度
活動三:價值觀辯論
- 設置思辨話題:"在和平年代,如何理解'重于泰山'的生死觀?"
- 正方:戍邊戰士/抗疫醫生 反方:科學家/教育家
- 引入張桂梅、王繼才等時代楷模案例
第三課時:遷移運用與拓展延伸
活動一:微演講創作
- 選擇話題:"我的幸福觀""批評是成長的禮物"
- 運用"總-分"結構撰寫200字演講稿
- 設置"TED演講臺",邀請學生模擬演講
活動二:跨學科項目學習
- 語文+美術:繪制"新時代為人民服務"連環畫
- 語文+道德與法治:采訪社區工作者,撰寫調查報告
- 語文+信息技術:制作"紅色精神傳承"電子報
活動三:家校共育實踐
- 發放"家庭任務卡":
1. 與父母共讀《雷鋒日記》選段
2. 記錄家庭成員為他人服務的三個瞬間
3. 制定家庭"微公益"計劃
五、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
建立"三維評價量表":
1. 知識掌握:議論文結構圖繪制準確度(20%)
2. 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展示(30%)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踐行案例(50%)
采用"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習軌跡,包含:
- 課堂批注本
- 演講視頻
- 家庭實踐報告
- 同學互評卡
六、教學資源包推薦
1. 數字資源:
- "延安十三年"紀錄片片段
- 中央檔案館館藏演講原聲(片段)
- 互動式思維導圖軟件(如XMind)
2. 文本資源:
- 《毛澤東選集》相關篇章
- 當代"最美奮斗者"事跡集
- 革命傳統教育繪本系列
3. 實踐資源:
- 社區志愿服務基地名錄
- 紅色教育基地VR導覽系統
- "新時代好少年"評選標準
七、教學反思與改進方向
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學生在理解"正確對待批評"這一論點時存在認知偏差。后續教學可增加:
1. 情景劇創編:模擬班級生活中受到批評的場景
2. 心理學小實驗:氣球承受力測試(形象說明批評的積極作用)
3. 家長課堂:建立"批評與表揚"的家校溝通準則
本教學設計立足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將革命傳統教育融入語言實踐,通過情境化、項目式學習實現知識遷移。建議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既要保持議論文教學的邏輯嚴謹性,又要注重情感熏陶的浸潤性,讓革命精神在當代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