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家教網(wǎng)首頁 > 家庭教育 > 「中考文言文專練」《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兩篇
「中考文言文專練」《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兩篇
【來源:易教網(wǎng) 更新時間:2025-07-27】
一、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明年,金人圍慶陽急,帥臣宋萬年乘城拒守。會川、陜宣撫副使胡世將檄①忠植以所部赴陜西會合,行次延安,叛將趙惟清執(zhí)②忠植使拜詔,忠植曰本朝詔則拜金國詔則不拜。惟清械③詣④其右副元帥撒離曷⑤,不能屈。
使甲士引詣慶陽城下,諭⑥使降,忠植大呼曰:“我河?xùn)|步佛山忠義人也,為金人所執(zhí),使來招降,愿將士勿負(fù)朝廷,堅守城壁。忠植即死城下。”遂遇害。
(選自《宋史·列傳·卷二百零七》)
[注]①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這里指用檄文征召。②執(zhí):挾持,掌控。下文中的“執(zhí)”是“逮捕,捉拿”的意思。③械:拘系。④詣:到。⑤撒離曷(hé):金朝大將。⑥諭:吩咐,告訴。
1.請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3)行次延安 次:
(4)使甲士引詣慶陽城下 引: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2)使來招降,愿將士勿負(fù)朝廷。
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忠 植 曰 本 朝 詔 則 拜 金 國 詔 則 不 拜
4.試用【甲】文作者的觀點(diǎn),分析【乙】文中的王忠植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
1.(1)茍且偷生 (2)同“避”,躲避 (3)軍隊駐扎 (4)拉,牽拉
2.(1)所以,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2)(他們)派遣(我)來招降(你們),希望將士們不要辜負(fù)朝廷。
3.忠植曰/本朝詔則拜/金國詔則不拜
4.【甲】文作者提出了“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乙】文通過記敘王忠植面對敵人的威脅不屈服,英勇赴死,把“義”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表現(xiàn)出王忠植是一個堅貞、忠義的人。(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乙】第二年,金人急圍慶陽,帥臣宋萬年登城拒險堅守。適逢川、陜宣撫副使胡世將用檄文征召忠植率領(lǐng)他的部隊到陜西會合,路上軍隊駐扎在延安,叛將趙惟清挾持忠植讓(他)跪拜聽詔,忠植說:“本朝的詔書就拜,金國的詔書就不拜。”趙惟清(把他)拘系起來送到金右副元帥撒離曷處,無法使(忠植)屈服。
(撒離曷)讓士兵拉(忠植)到慶陽城下,吩咐(他)讓(他)勸降(守城的將士),忠植大聲喊道:“我是河?xùn)|步佛山忠義人士,被金人所捉拿,(他們)派遣(我)來招降(你們),希望將士們不要辜負(fù)朝廷,堅守城壁。我就要死在城下。”于是就遇害了。
【甲】一簞(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佛盻①于中牟叛,置鑊②于庭,召大夫而盟曰:“從我者賞之,不從我者罰之。”田英曰:“吾聞義死者不避鐵鉞③之威,義窮者不受軒冕④之賜。無義而生不如有義而死,吾不從也。”乃褰⑤裳就鑊。佛盻止之。及襄子既復(fù)中牟之叛,聞田英義,召而賞之。英辭不受,曰:“一人受賞,眾人有慚色。
英若受賞,則中牟之士盡愧矣。”
(選自《太平御覽》)
[注]①佛盻(bì xì):人名。春秋末年晉卿趙鞅的家臣,為中牟的縣宰,但投靠范氏、中行氏。②鑊(huò):古代的大鍋,常用作烹人的刑具。③鉞:古代兵器,青銅或鐵制成,形狀像板斧而較大,用于行刑。④軒冕:卿大夫的車乘和禮服。借指官位爵祿。⑤褰(qiān):提起,撩起(衣服等)。
1.請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在文中的意思。
(1)蹴爾而與之 蹴:
(2)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
(3)從我者賞之 從:
(4)佛盻止之 之: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英若受賞,則中牟之士盡愧矣。
3.【甲】文在論證觀點(diǎn)時運(yùn)用了__________和對比論證的方法;【乙】文側(cè)重________(表達(dá)方式),以對話的形式展開,表現(xiàn)了田英的堅貞氣節(jié)。
4.義利之辨由來已久,宋代理學(xué)家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請簡要分析【甲】【乙】兩文在義利觀上有何相同之處。
【參考答案】
1.(1)踩踏 (2)益處 (3)順從(4)代詞,他,指田英
2.(1)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有人)為了所認(rèn)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2)我如果接受賞賜,那么整個中牟縣的士人都要感到羞愧了。
3.舉例論證 記敘
4.都堅守“義”。【甲】文中“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嗟來之食,與有的人不辨禮義而接受優(yōu)厚的俸祿形成對比,突出了“義”的正確性,【乙】文中田英為了道義不受“軒冕之賜”,甘愿接受刑罰,并且還拒絕了會讓“中牟之士盡愧”的賞賜。
【參考譯文】【乙】佛盻在中牟縣發(fā)動叛亂,在院子里放置了(一口)大鍋,召集士大夫們?nèi)缓缶喗Y(jié)盟約說:“順從我的人就賞賜他,不順從我的人就懲罰他。”田英說:“我聽說(為了)道義而甘愿受死的人不躲避用鐵板斧行刑的威懾,(為了)道義而甘愿貧窮的人不接受官位爵祿的賞賜。
沒有道義地活著不如有道義地死去,我是不會順從的。”(說完后)就撩起衣服靠近大鍋。佛盻阻止了他。等到趙襄子平定了中牟的叛亂后,聽說了田英的義舉,召見(田英)要獎賞他。田英推托不肯接受,說:“一個人受到賞賜,(會讓)很多人有慚愧的臉色。我如果接受賞賜,那么整個中牟縣的士人都要感到羞愧了。”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楊教員 長春師范大學(xué) 數(shù)學(xué)專業(yè)
- 張教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xué) 網(wǎng)絡(luò)與新媒體
- 叢教員 北京印刷學(xué)院 視覺藝術(shù)與出版設(shè)計
- 肖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xué)(北京) 電子信息工程
- 任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xué) 新聞傳播
- 白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xué)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xué)
- 趙教員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工商管理類
- 周教員 中央民族大學(xué) 應(yīng)用統(tǒng)計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xué)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xué) 中國語言文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