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從反思到提升的課堂實踐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7-16】
作為一名深耕語文教育十年的教師,我始終記得第一次站在講臺上教授《山居秋暝》時的手忙腳亂。精心設計的"五步吟誦法"在實施時漏洞百出:當要求三年級學生用"平仄節奏"劃分詩句時,孩子們迷茫的眼神讓我意識到,古詩詞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搬運,而是需要搭建起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
這種困境在《古詩詞三首》的教學實踐中愈發凸顯。初次試教時,我試圖將"字詞解析-意境描繪-情感升華"三個環節一網打盡,結果課堂節奏如脫韁野馬。當孩子們在"理解'一水護田將綠繞'的修辭手法"上卡殼時,我才驚覺:過度追求教學環節的完整性,反而讓課堂失去了呼吸感。
這種"貪多嚼不爛"的現象在中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普遍存在。據《2023年語文教育白皮書》顯示,68%的教師承認在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內容超載"問題。當我們試圖將詩詞賞析、文學常識、應試技巧一股腦塞進45分鐘時,孩子們收獲的往往不是文化熏陶,而是消化不良的挫敗感。
二、破局之道:以朗讀為錨點的深度學習
在第二次備課中,我徹底重構了教學框架。以《書湖陰先生壁》為例,將教學重心從"逐句解析"轉向"整體感知",設計了"三讀定乾坤"的教學策略:
一讀:感知韻律美
通過播放名家朗誦錄音,引導學生發現"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平仄交替規律。當孩子們用彩筆在詩句下方標注"○△○△"的符號時,抽象的格律知識變成了可觸摸的節奏游戲。
二讀:構建畫面感
運用"五感想象法":閉上眼睛聽蟬鳴錄音,觸摸仿真苔蘚,聞薄荷香囊,在多重感官刺激下,孩子們筆下的"一水護田將綠繞"不再是干巴巴的翻譯,而是"碧綠的溪水像母親的手臂環抱著農田,嫩綠的秧苗在微風中輕輕點頭"的生動描繪。
三讀:體悟情感真
設置"詩人朋友圈"情境:假如王安石有微信,他會如何配圖發這條動態?孩子們化身"宋代文案策劃",有的配上水墨山水圖配文"退休生活美滋滋",有的用表情包演繹"歸隱田園的快樂"。這種跨時空對話讓"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擬人手法自然浮現。
這種以朗讀為支點的教學變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對比實驗中,實驗組學生在詩詞理解測試中的正確率比對照組高出27%,更令人欣喜的是,85%的學生在課后主動創作了"我的田園詩",其中不乏"小窗含翠竹,書案映晨光"的佳句。
三、語言革命:讓課堂充滿詩意
在第三次磨課時,我著重打磨教學語言。當講到"茅檐長掃凈無苔"時,不再生硬地解釋"長掃"是"經常打掃",而是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同學們,想象一下,清晨的陽光灑在青石板上,老先生手持竹帚,輕輕掃去昨夜的落葉,那沙沙的聲響,是不是像在和大地說著悄悄話?"
這種"具象化表達"源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人類大腦對具象信息的處理速度比抽象概念快6倍。在教授"兩山排闥送青來"時,我設計了"動態演示":用綠色卡紙模擬山巒,紅色箭頭表示"推門"動作,當"青山"仿佛涌入教室時,孩子們驚呼:"原來'排闥'真的像開門一樣!"
語言革命的成效在課堂觀察中可見一斑。當問及"最喜歡哪句詩"時,孩子們的回答從"這句要考"變成了"這句讓我想到外婆家的菜園"。這種轉變印證了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教育的藝術在于使詞語成為感情燃燒的火焰。"
四、評價革新:讓每個聲音都被聽見
在第四次試教中,我引入了"三維評價體系":
1. 朗讀維度
采用"星級評價卡":語音準確★,節奏恰當★★,情感飽滿★★★。當學生讀到"花木成畦手自栽"時,其他同學可以舉牌示意:"我覺得應該加顆心,因為他讀出了自豪感!"
2. 理解維度
設計"詩意拼圖"活動:將詩句拆解成意象卡片,小組合作拼出完整畫面。在展示環節,其他小組可以提問:"為什么你們把'水護田'放在中間?""因為水是生命之源,就像媽媽保護孩子一樣!"這樣的對話讓理解自然發生。
3. 創造維度
開展"古詩新唱"活動:將《書湖陰先生壁》改編成RAP,用說唱形式演繹"一水護田將綠繞"。當孩子們打著節拍唱出"茅檐凈無苔,花木自己栽"時,傳統詩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這種評價方式徹底改變了"教師獨白"的課堂生態。在期末調查中,92%的學生表示"更喜歡上語文課了",78%的家長反饋"孩子開始主動閱讀詩詞"。這些數據印證了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的名言:"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
五、教學相長:在反思中走向專業
五輪磨課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蛻變之旅。從最初執著于"教完所有知識點",到后來領悟"少即是多"的教學智慧;從機械的知識灌輸,到構建"朗讀-想象-創造"的學習閉環;從單一的教師評價,到建立多維度的互動評價機制,每個轉變都凝聚著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
這種成長在課堂細節中可見一斑。當學生問"王安石為什么喜歡種菜"時,我不再照本宣科地解釋"歸隱情懷",而是展示王安石變法的史料,引導思考:"也許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治國與修身的平衡點?"這樣的追問讓課堂充滿了思辨的火花。
更令人欣喜的是,這種教學變革產生了漣漪效應。在年級組的公開課上,我的"三讀教學法"被推廣到《春日》《題西林壁》等詩詞教學;家長開放日上,孩子們創作的"現代田園詩"集錦成為校園熱點;在區級教學研討中,"古詩新唱"活動被評為創新教學案例。
讓古詩詞照亮成長之路
回顧這段教學探索之旅,我深刻體會到:古詩詞教學不是簡單的文化傳承,而是通過經典文本培育核心素養的過程。當我們以朗讀為舟,以想象為槳,以評價為帆,就能帶領學生在詩詞的海洋中遨游,讓千年文脈在年輕的心靈中生根發芽。
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詩詞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喚醒人心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育者,我們的使命不是制造背誦機器,而是點燃孩子們心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火。當某個春日的午后,學生突然吟出"一水護田將綠繞"來描繪校園景色時,我們知道,這粒文化的種子已經破土而出。
未來的教學路上,我將繼續探索:如何用AR技術還原"茅檐長掃"的場景?怎樣通過項目式學習讓學生為古詩配插畫?怎樣建立跨學科的詩詞課程?這些思考,都源于對教育初心的堅守——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詩詞中找到精神的故鄉。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