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讓漢字活起來,讓思維動起來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7-12】
在河南南陽十五小的報告廳里,張紅老師拋出的這個問題讓全場教師陷入沉思:"當AI能寫出滿分作文時,我們的語文課該教給孩子什么?"這個靈魂拷問,恰巧點破了核心素養教育的本質——培養無法被機器替代的思維品質與人文底蘊。
作為深耕教育領域二十年的實踐者,我深知這場靜悄悄的課堂革命,正從語文學科開始重塑教育的DNA。
一、拆解核心素養密碼:語文課不是"文字搬運工"訓練營
翻開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核心素養被凝練為四大支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根支柱猶如四維坐標,重新定義了語文教育的價值維度。
讓漢字在血液里跳舞
在傳統課堂,生字詞教學常陷入"讀三遍-寫五行"的機械循環。而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會帶孩子玩轉漢字的前世今生。比如教"休"字時,教師化身漢字考古學家,用甲骨文圖示展示"人倚木而息"的造字智慧,再拓展到"體""沐"等形聲字家族,最后讓孩子用身體擺出不同漢字的造型。
這種立體化學習,讓每個漢字都成為打開文化寶庫的鑰匙。
思維健身房的誕生
當我們在課堂引入"思維可視化"工具,語文課就變成了思維健身房。學習《草船借箭》時,教師不是單純分析人物性格,而是引導學生繪制"諸葛亮決策樹":天氣預測→心理博弈→資源調度→風險預案。這種訓練讓孩子明白,真正的閱讀不是記住標準答案,而是像偵探般抽絲剝繭,像謀士般運籌帷幄。
審美雷達的校準
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創新"五感誦讀法"。教《春曉》時,讓孩子閉眼想象:清晨的鳥鳴是怎樣的旋律?夜雨打落花瓣的觸感如何?再播放雨聲白噪音,用尤克里里彈奏古詩旋律。當感官被充分喚醒,那些平仄格律就不再是考試重點,而是鐫刻在生命里的審美基因。
二、家長行動指南:把核心素養訓練場搬回家
家庭場景1:超市里的語文課
周末采購時,不妨把購物清單變成識字游戲。讓孩子根據商品名稱分類(日用品/食品/文具),用思維導圖梳理價格規律,甚至策劃"最劃算采購方案"。這種真實情境中的語言運用,遠比做十套習題有效。
家庭場景2:餐桌上的辯論賽
每晚設定15分鐘"觀點碰撞時間"。從"該不該禁止手機進校園"到"孫悟空和哈利波特誰更厲害",家長要示范如何有理有據地表達,更要教會孩子傾聽不同聲音。這種思辨訓練,正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沃土。
家庭場景3:文化尋根之旅
利用節假日開展"城市考古":尋找老街巷的對聯故事,記錄方言中的古漢語活化石,甚至把家族史寫成微型紀實文學。當文化傳承變成可觸摸的生活體驗,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自然內化為文化自信。
三、教師進階手冊:核心素養落地的五大工具箱
工具1:學習任務群設計
將單元知識轉化為"新聞編輯部""文化策展人"等真實任務。比如三年級上冊的童話單元,可以設計"創辦班級童話報"項目,涵蓋采訪(口語交際)、撰稿(寫作)、排版(美術)等跨學科能力。
工具2:逆向教學設計法
先確定預期學習成果,再設計評估方式,最后規劃教學活動。例如古詩教學,最終成果不是背誦,而是舉辦"古詩新唱音樂會",用RAP改編《將進酒》,用沙畫演繹《江雪》。
工具3:可視化思維工具
引入概念圖、魚骨圖、時間軸等工具,把抽象思維具象化。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用雙色時間軸對比"輝煌"與"毀滅",用思維導圖梳理"文明傳承的N種可能"。
工具4:差異化學習支架
為不同水平學生提供"進階式任務包"。基礎層完成信息提取,提升層進行對比分析,拓展層嘗試創意表達。比如《少年閏土》的課后任務,可以設計"魯迅筆下的童年""我的童年地圖""假如閏土有朋友圈"三個層級任務。
工具5:嵌入式評估體系
用"成長檔案袋"替代傳統考卷,收錄學生的創意寫作、辯論視頻、項目成果。設計"閱讀存折""思維積分卡",讓進步看得見、摸得著。
四、破除認知誤區:核心素養不是"加法教育"
在實踐過程中,常聽到教師家長擔憂:"本來課時就緊張,現在又要加這么多內容。"其實,核心素養培養不是做加法,而是重構教育DNA。當我們把知識放在真實情境中,用高階思維統領低階技能,反而能實現"減負增效"。
比如傳統作文課教"如何描寫春天",教師可能會給出"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等標準詞匯。而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會帶孩子到公園開展"五感偵察行動":觸摸不同質地的樹葉,聆聽風穿過竹林的聲音,品嘗可食用的野花。當感官被充分喚醒,筆下的春天自然鮮活生動。
五、未來教育圖景:當語文課遇見元宇宙
在鄭州創新實驗學校,我們正在試點"語文元宇宙"項目。學生戴上VR設備,就能走進《清明上河圖》的汴京街頭,與虛擬人物對話完成語言交際任務;通過AI語音評測系統,實時獲得朗誦的情感指數;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每一次寫作成長軌跡。這些技術不是要取代教師,而是讓核心素養培養擁有更強大的賦能工具。
站在教育變革的潮頭,我們愈發清晰: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本質是培養"帶得走"的能力——當孩子離開校園時,帶走的不是裝滿知識點的U盤,而是會思考的頭腦、會感受的心靈、會創造的雙手。這需要教育者從"知識搬運工"轉型為"思維孵化師",更需要家長成為孩子終身學習的同行者。
從南陽十五小的報告廳到千家萬戶的書房,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發生。當我們把核心素養的種子播撒在語文課堂,收獲的將是終身學習者的成長森林。這,或許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樣。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