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只說大道理,帶他看看幾個小故事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6-18】
就像《阿甘正傳》里媽媽對他說的那句話: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
這句話影響了阿甘一輩子。
很多時候,當我們想告訴孩子一些他必須知道的人生道理時,卻只會用一些淺顯的大道理去說,而孩子的經歷是有限的,他不能完全理解家長的苦心,孩子不理解,聽得多了甚至反感,那么不如換種方式,讓他看看這幾個小故事吧。
小手與大手
有個小男孩,有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板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
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后,老板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親好奇地問小男孩,為什么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啟示: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10分鐘的人生
父親與兒子做游戲:10分鐘代表一個人的一生,在這10分鐘里,每人各翻一本書,從里面找“黃金”這個詞,誰找得多誰就贏……
計時開始!兒子雙目圓睜,父親逐頁尋找。房間里很安靜,只聽見刷刷的翻書聲。“找到一個!”一分鐘后兒子興奮地叫道。“我也找到一個。”父親叫道。電子表上的數字不緊不慢地跳著。5分鐘后兒子蹦起來:“第3個找到了!
”父親慌了:“我這里的‘黃金’為啥這么少呢?”兒子得意地說:“你不會找嘛!要細心!”電子表上的數字跳得好像更快了。“第2個!”父親說。“第4個!”兒子蓋過父親的聲音。
到了第8分鐘,兒子又一連找到3個“黃金”。最后他一共找到10個,父親只找到4個。
“爸,你輸了。”兒子說。父親點點頭:“我承認我輸了。可是就這么完了嗎?” “還要干什么?”兒子問。“如何使用黃金,你想了嗎?”父親問。
兒子考慮片刻說:“我要買一大堆巧克力、玩具,買一輛真正的賽車,還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父親指指電子表:9分10秒。兒子問:“又怎么了?”父親笑道:“你那些愿望都不現實。
你已經老了,巧克力不敢吃,賽車開不動,金字塔也看不成了。你看,說著說著9分40秒了,10分鐘的一生很快就要結束了。”兒子呆呆地望著父親。
父親說:“為了尋找黃金,你花去了大半生的時間,卻難以享用它。其實黃金并不寶貴,時間才是最寶貴的,它是每個人的終極資源。”
習慣成就人生
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職員名叫阿基勃特。他遠行住旅館的時候,總是在自己簽名的下方寫上“每桶四元標準石油”字樣,在書信及收據上也不例外,簽了名,就一定寫上那幾個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沒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知道這件事后,大感驚訝地說:“竟有職員如此努力宣揚公司的聲譽,我要見見他。”于是邀請阿基勃特共進晚餐。
后來,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長。這實在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可在偌大的公司里,只有阿基勃特一個人愉快地堅持著去做了。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華、能力在他之上的人,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長。
成功是一種習慣。并不是非得要干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才能獲得成功。從小事做起,而且堅定不移,樂此不疲,直到讓做好小事成為你良好的習慣,你便具備了成功者的品質。
磨刀不誤砍柴功,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好習慣便能夠成就人,而同樣的一個小小的惡習足以讓人墜入深淵。所以,孩子們要懂得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不要讓人生兜圈子
新加坡名作家尤今有這樣一次經歷:當記者時,筆是隨身工具,一日不可或缺。一回,托一位同事為我買圓珠筆,再三再四地囑他:“不要黑色的,記住,我不喜歡黑色,暗暗沉沉,肅肅殺殺。干萬不要忘記呀,12支,全不要黑色。”
次日,同事把那一打筆交給我,天哪,我差點昏過去:12支,全是黑的。責他、怪他,他振振有詞地反駁:你一再強調黑的,黑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進商場時,腦子中只有印象最深的兩個詞:12支,黑色,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只找黑的買。言之成理,我啞口無言。
當時,我如果言簡意賅地說:“請為我買12支筆,要藍色。”相信同事就不會買錯了。
從此以后,尤今無論說話、撰文,總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去兜無謂的圈子。
有一些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卻從來不告訴孩子,他應該怎么做。換一種思路,把指責改為指導,把批評改為鼓勵,相信就會好很多了。
一個蘋果兩種人生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寫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自己的影響。
有兩封回信給心理學家的印象最深刻,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那個又紅又大,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子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要最紅最大的那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
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于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并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就學會了說謊。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誰都想要它。
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干得最好,誰就有權利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剪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她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里,你想要什么好東西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這個分蘋果的故事,對我們至少有三點啟示:一是讓家長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要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使之懂得索取與付出之間的關系;三是要讓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競爭也要講究公平,不要想歪點子。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