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好方法二:功課做到幾點鐘好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7-03】
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即使是短時間,要他持續維持緊張狀態,在一定時間內達成某種成果,仍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尤其是確定“讀到幾點鐘”,顯得尤為重要。
一、設定明確的目標時間
終了時間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目標地點。如果父母告訴孩子“四點為止”或“七點半為止”,這種看似告一段落的時間,對于自律性不如大人的孩子而言,只是一個“大約時間”。于是,孩子可能會覺得“差不多就行了”,導致馬馬虎虎,無法專心到底。
例如,小明每天放學回家后開始寫作業,他的媽媽總是說:“你得在四點之前完成作業。”但小明聽到這個要求后,并沒有真正理解“四點”是一個嚴格的界限,而是把它當作一個模糊的概念。結果,到了三點五十分,他還懶洋洋地寫著,完全沒有緊迫感。等到四點整,他才匆匆忙忙地收拾書本,留下一堆未完成的任務。
二、以中間時間為節點
然而,如果我們把做功課的時間定為“到三點四十五分”或“到六點五十分”這樣的“中間時間”,那么孩子對終了時間的意識便會鮮明起來。這樣一來,不僅“有效時間”提高,同時作業也不至于做得馬馬虎虎。
比如,小紅的媽媽改變了策略,她告訴小紅:“你需要在三點四十五分之前完成今天的數學練習。”由于這個時間點非常具體,小紅清楚自己只有半小時可以用來完成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她會更加專注,努力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題目。最終,她不僅完成了作業,還留出了更多時間進行復習或其他活動。
三、現代管理學的應用
其實,這種方法并不僅僅適用于家庭教育,它已經在許多大型企業中得到應用。例如,IBM等現代管理觀念進步的公司,已經開始采用類似的管理模式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這些公司在制定工作計劃時,通常不會簡單地說“今天下午兩點開會”,而是精確到“今天下午一點五十分集合”。通過這種方式,員工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從而減少拖延和浪費。同樣地,將這種方法引入孩子的學習管理中,也能取得顯著效果。
四、實踐中的注意事項
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父母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因材施教: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習慣不同,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調整時間安排。對于自律性較強的孩子,可以適當放寬要求;而對于容易分心的孩子,則需要更加嚴格。
2. 逐步培養:不要期望孩子立刻適應新的時間安排。可以從簡單的任務開始,逐步增加難度和復雜度,讓孩子慢慢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3. 鼓勵與支持:當孩子按時完成任務時,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就感。同時,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也要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避免他們產生挫敗感。
五、案例分析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種方法的有效性,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案例。
小強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平時喜歡玩游戲,經常因為沉迷于游戲而耽誤寫作業。他的父母嘗試過多種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后來,他們決定采用“以中間時間代替完整時段”的方式來管理小強的學習時間。
第一步,他們與小強溝通,共同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時間表。例如,每天下午三點放學回家后,小強需要在三點四十五分之前完成語文作業;接著從三點五十到四點二十五分完成數學作業;最后,從四點三十五分到五點零五分完成英語作業。
第二步,父母監督小強按照時間表執行。剛開始的時候,小強偶爾會超時,但經過幾次提醒后,他逐漸養成了按時完成任務的習慣。
第三步,父母通過獎勵機制進一步鞏固小強的良好行為。每當他連續三天都按時完成作業時,父母就會帶他去公園散步或者買一些他喜歡的小零食作為獎勵。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強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還學會了如何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對學習的態度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變得更加主動和自信。
六
“以中間時間代替完整時段”的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管理工具。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時間,孩子可以更加專注于當前的任務,避免因時間模糊而導致的拖延和低效。同時,這種方法也體現了現代管理學的理念,值得廣大家長借鑒和推廣。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