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寶典:感性與理性知識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6-16】
人類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它可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是由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的過程。
1.感性知識
地理學科的感性知識是指大量的事實材料。因此,又可簡稱為地理事實。這部分知識需要同學們記住,因為它是今后學習的基礎,是運用地理語言,解決地理問題、提高地理技能的關鍵。
(1)地理名稱
地理名稱即地名,具有空間性、量大等特點,記憶時應與地圖緊密結合,與其它地理事象及語意、語源聯系起來。
(2)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它分為數理分布,包括經緯度分布、海拔高度分布等;相對分布,包括海陸分布、坡向分布,以及地理事物間的相對位置等。地理分布知識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它對認識產生地域差異的原因有重要作用。與地圖緊密結合,探求分布規律及其成因,是掌握這部分知識的有效途徑。
(3)地理景觀
地理景觀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知識。分為自然景觀,包括山地、河湖、沙漠、熱帶草原景觀等;文化景觀,包括工業區、農日、城市、交通運輸景觀等。學習掌握這部分知識,可對周圍地理事物進行觀察,也可通過看影視、錄像、幻燈來學習。
(4)地理演變
地理演變指地理事務的發展變化過程。分為自然地理演變,如晝夜和四季更替、水份循環等:人文地理演變,如人口、民族的演變、農業演變、工業演變等。學習這部分知識要和地理景觀結合起來,按照時空發展順序,分階段、分過程地掌握,不能只抓頭尾,去掉腰身。
(5)地理數據
鐵路長度、地區面積、江河流量、南北溫差等定量數字和比率數字稱為地理數據。這些抽象的數字反映著具體的地理事物。學習地理數據知識,必須充分利用圖表,把數字具體化、形象化、規律化。如在學習經濟地理時,要注意運用特定的一些地理數據,去分析和掌握各地區的生產規模、速度、差異及其規律。
2.理性知識
地理學科的理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知識,是感性知識的抽象與概括。學好理性知識,也有助于記憶感性知識。
(1)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知識。形成地理概念是學習地理的中心環節。形成地理概念要把握其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
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圍,例如“河流是指陸地上循一定路線經常流動的水體”,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質屬性(不同于湖泊與海洋),是河流的內涵;其外延包括世界上任何一條河流。根據內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概念分為以下三類。
①一般地理概念,它的外延很廣,不是專指某個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類地理事物。如平原這一概念,不是指某個平原,而是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現的高原盆地、氣溫、氣壓、季風等,在經濟地理中如重工業、消費城市、民族經濟等都是一般地理概念。
②單獨地理概念,是專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獨有的特性,它的內涵比較豐富,外延較小。如長江、黃河、北京、大行山等都屬于單獨地理概念。
③集合地理概念,是指某一地理要素區域的特征,它的特性以地區類集而成。如中國氣候、華南氣候、中國少數民族、吉林農業等。
在學習概念時,應注意善于利用邏輯推理縮小地理概念的外延,增加其內涵,或擴大概念外延,縮小其內涵,完成從一般地理概念到單獨地理概念的過渡,或由單獨地理概念到一般地理概念的過渡,掌握地理概念的從屬關系的演變聯系。
例如,從河流的一般概念出發,增加其內涵,河水能直接或間接流入海洋的屬性就構成了“外流河”的概念,這樣外延就縮小了,不包括內流區域的河流;若進一步增加其內涵,加入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屬性,其外延就又縮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經路線。
河口地點等具體屬性,就可限定到長江等單獨概念。相反,經過概括,由長江等減少其內涵,擴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嶺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河流的有關概念。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