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會引起孩子任性的原因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2-14】
孩子的任性行為背后的原因及對策
孩子的任性行為是心理需求的表現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兒隨著生理上的不斷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并憑借自身的興趣和情緒來參與,而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這就是所謂的“任性”。因此,幼兒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任性行為的原因
幼兒的任性行為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因:
- 父母缺乏耐心:父母一開始可能會堅持原則,但當孩子繼續任性時,父母往往覺得煩,認為“教了他也不會聽”、“等他大了自然會好”,而不再堅持。然而,幼兒的自制力還沒有覺醒,他們大多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因此父母需要堅持原則。
- 幼兒自制能力差:幼兒的自制能力差,易沖動,思維帶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問原由地用訓斥、打罵等方式回應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從而導致幼兒產生逆反心理,助長幼兒的任性行為。
- 父母過分嬌寵、縱容:現代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呵護倍至,對孩子的要求誠惶誠恐。無節制、無原則地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照顧不周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孩子自然會得寸進尺。
- 隔代喂養:祖輩不僅溺愛孫子,也不敢嚴加管教。盡管許多年輕的爸媽已經意識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雙方都得上班,又信不過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養進行到底。
- 轉移注意力:幼兒的注意力一般比較分散,對同一事物的興趣持續的時間不長,很快會被其他的新鮮事物所吸引。父母可以利用這一心理特點,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使其不再堅持不合理的要求。
與任性寶寶過招
要想與任性幼兒相處,首先需要了解幼兒心理的發育。孩子2-4歲正處在性格的萌芽期,也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這時期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會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愛說自己來而不要大人幫忙。然而,由于幼兒還不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因此這種親歷親為的心理通常會在不合適的情況下表露出來。家長如果斷然拒絕,反而會刺激孩子的任性行為。因此,在幼兒性格萌芽期,家長應該給予正確的教導。
與任性寶寶相處的建議
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父母與任性幼兒相處:
- 明確告訴寶寶該做什么:父母應該明確告訴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并解釋為什么不能這么做,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減少任性行為的發生。
- 三思而后罰:體罰應該是在父母再三警告之后,孩子依然任性時才可以采取的措施。體罰應該僅限于父母來執行,不可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進行。體罰應該是計劃行為,而不是情緒失控的反應行為。
- 體罰的原則:體罰僅限于打小手心或小屁股一兩下,拳打腳踢屬于虐待。體罰應該是為了警告孩子,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
- 體罰之后要解釋:體罰之后,父母應該擁抱孩子并解釋他們的錯誤在哪里,以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通過了解孩子任性行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父母可以更好地與孩子相處,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約束能力。
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萬教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英語
- 尚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
- 楊教員 華中農業大學 應用化學
- 劉教員 首都醫科大學 法律 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