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學會用肢體語言傳達關愛 才讓孩子更懂你的呵護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18-10-09】
你與孩子有多深的感情,你的話對他就有多大的威力--這是一句西方格言。這里說的感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對孩子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2)有效的感情表達方式。家長要是很忙,沒時間陪孩子,又很害羞,不抱不摟不說愛,也許在這個親子感情銀行的存款將來就不夠!反之,感情基礎好,以后他青春了、叛逆了、談戀愛了,你都還能說得上話……好吧,一起學學,怎樣做新新人類的好家長!文章有點長,但是非常值得看。
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下降時,他們的談話常常是這樣開始的:
“你這樣的成績怎么行呢?我們年輕時想學習沒有條件,你現在的條件這么好,可你卻不珍惜……不學好本領,將來你以什么立足于社會呢?”
這就是講道理的談話。你期望這樣的談話能對孩子有什么觸動嗎?孩子都是現實導向的人,很難勾畫出自己的未來。他們只注重“今天”或“明天”,可“明年”就太遙遠了。你說的那個“將來”,則更是“明年”才可能加以考慮的事情。所以你的談話充其量也就是一種“我已盡責”的自我安慰。
如果變換一種方式,以平靜而低沉的聲音說:“孩子,我們看到你的成績單的時候,簡直要氣瘋了。你媽媽很傷心,我到現在也還沒有冷靜下來,所以我不知道該對你說什么……”
這就是同孩子們談感情。比較起來,你不難發現,后者的方式比前者更能觸動孩子的心,談話的效力也就會更明顯。
談感情的方法有很多,但談之前必須有談的資本,那就是你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基礎。有感情就好談,沒有感情就不好談。有沒有感情不取決于你,而是孩子,但是你可以爭取。爭取的方式不是為他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是投入你的“身心”。
孩子們是很重感情的。如果他們認為這份感情值得他們為之做出一些犧牲時,他們會樂意去做。所以當你管教孩子時,你們之間的感情同你說話的能量成正比。感情越深,你的話就越有能量。電影《音樂之聲》中,瑪麗亞的成功就在于她用愛打動了孩子,而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朋友。孩子們知道失去瑪麗亞,就意味著失去了陽光和歡樂,他們不愿意。孩子們可能不懂為什么要做這做那,但只要是瑪麗亞要他們做的,他們就高興去做——為了瑪麗亞。
感情是用愛來建立的。只有“愛”才能使孩子感覺到“自我價值”。而且是誰愛他,他就會感到自己在誰眼中的價值,他也就會為這價值來自我約束,使自己與這價值相符,說白了就是不辜負這片愛心。
如果你的批評、要求、勸告、眼淚沒有對孩子產生什么效力,那么你首先要反省的是你同他之間的感情關系,而不是尋找孩子的過錯。因為這狀況清楚地表明孩子覺得你對他愛的程度,還不足以使他為之做出某些“犧牲”。或者是孩子覺得你可愛的程度還不值得自己為你做出某些“犧牲”。要知道,孩子在改正錯誤的初期,都認為自己是在做犧牲。因為以前他覺得那樣“好”才那樣做,現在你要他丟掉覺得“好”的東西,這不是“犧牲”嗎?
當你確實感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已有了足夠的感情基礎時,盡管孩子還不能理性地認識自己的錯誤,你起碼也有了向孩子說“這是為了爸爸(媽媽)”的資本。這句平鋪直敘毫無修飾的話,足以使那些高深動聽的道理顯得蒼白無力。
可能你會說:“我已經很愛他了。”——但你要注意,不要以自己的感覺代替孩子的感覺。也許他知道你很愛他,可是覺得你愛得還不夠,起碼沒有達到作為父母應付出的愛的程度;覺得他在你心里所占的位置太小,起碼沒有達到與你的事業、你的愛好、你的工作、你的朋友、你的娛樂相媲美的地步。而他要求的是,在你的心里他能夠凌駕于除媽媽或爸爸以外的一切人的感情之上。有心理學家認為:許多孩子在某一成長階段甚至嫉妒父母之間的感情。這有什么辦法?他們就是這樣渴望得到和占有父母的愛。
對于孩子的這種要求,父母應該感到幸福和自豪,而盡情地施放你對他的愛,不要認為是累贅,甚至逃避或企圖用其他的東西來代替你的時間和情感。否則孩子會為此產生不滿情緒,甚至怨恨正在與他爭奪父母之愛的客體——你的事業、工作、娛樂、愛好和朋友,從而故意做出某些他認為會激怒你的事,如惡作劇、不專心學習、打架、吸煙等。由此來引起你對他的注意或使你對他感到失望。
這是他對你“愛”的一種畸形的回應方式。因為你對他來說不是無足輕重,而是至關重要。他不在乎別人對他的態度,但十分在乎你的態度。在這種心態下,你的憤怒和傷心,正是他所期望的,那么你的話怎么可能會改變他呢?所以,要想加重你對孩子講話的分量,務必打好與他之間的感情基礎。
所謂多與孩子們談感情,就是多進行感情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只限于言語。最能表達情感的方式當首推“擁抱”。有心理學家調查表明,人的一生從小到大都離不開擁抱。這不僅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心理的需要。不要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的習慣,這是人類共同的本性。
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有位美國的中學顧問講過這樣一件事:
我曾有過一次很糟的任務,去告訴一個學生他的父親在一次事故中喪生了。走在路上,我一直在默默祈禱上帝賜給我告訴他這噩耗的勇氣和方式。可是我腦子里一片空白。看到那孩子,我無話可說,只好向他伸出雙臂將他緊緊地摟在懷里,許久許久,才在他耳邊輕聲告訴他這個不幸的消息。孩子流下了眼淚,在我懷里抽泣著,我們抱得更緊了……
20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打電話給我說:“我只想告訴你,20年前的那一天,你的擁抱對我是多么重要。沒有你的擁抱,真不知道聽到那噩耗時我會怎樣。從那次擁抱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多得你無法想像。以至于我的兒女至今都從中受益。”
擁抱對于孩子具有這么重要的意義。除了父母之外,您還能指望誰來代替你擔此重任呢?
有個家長對我說:“我的兒子長大了,越來越不聽我的話。每次見面總覺得沒話說,這是不是‘代溝’?”我說,你多多擁抱你的孩子。他說:“根本不可能,他總是躲著我,別說擁抱了,就連握手、摟肩膀這樣的接觸都沒有過。我們都覺得那樣太不自然、太尷尬。”我說:“父子倆的接觸都到了尷尬的地步,你還在考慮自然不自然。再‘自然’下去,你們之間就形同陌路了。別忘了,他是你的兒子。”“那我該怎么做呢?”他問我。
“星期天帶他離開喧囂的鬧市,做一次郊游,只有你們父子倆。在大自然中你們或互相攙扶攀登,或并肩在林中小徑散步,不要談任何有關學習和工作的事,盡量體會回歸大自然的松弛與和諧。當無任何外界干擾的時候,你們父子倆的心靈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心靈的相通又會使你們自然地擁抱在一起。根本就沒有什么‘代溝’,只是你們的心靈沒有機會溝通。”
多計劃、多創造些這樣的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越深。若還不習慣,定有情結在其中。那父母就更要認真思考對待了。
如果實在不愿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的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后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發等也都可以采用。這些動作(我們且稱之為“體態語”)所表達的情感是相當豐富的。如:
你真的長進了,干得不賴!
我相信你,我為你驕傲!
我很關心你,你對我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不是很美好嗎?祝賀你!
我不會讓你一個人對付困難,你不會感到孤獨!
這些不愉快的事會很快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沒關系,從頭再來。我愛你!
你和我在一起會很安全,沒有人可以傷害你!
這些體態語和擁抱一樣,在感情交流中可以表達比言辭更明確的含義,也有著比言辭更動人心魄的力量。
從今天晚上,你就開始琢磨用一種特殊的體態語與你的孩子接觸,來代替你本已準備好的一席長談。再加上一種特殊的充滿深情的目光和親切的表情,來提高這一接觸的力量。
注意,即使講話也要改變以往訓斥的語氣。試行誠懇的耳語,也就是所謂的“說悄悄話”。要知道,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如果耳語和體態語雙管齊下,一定會使你與孩子的談話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