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不是技術活,是教學真功夫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2】
微課不是PPT加錄音,也不是錄完就發的短視頻。它是一次對教學問題的精準切口,是把一個真實課堂里的小困惑,講清楚、講透徹的全過程。
我見過太多老師把微課當成任務。找模板、套話術、堆圖片,五分鐘講完八個知識點。學生看完沒印象,老師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想解決什么。真正的微課,從一個問題開始。
比如:學生總把“除以分數”算成“分子分母顛倒再乘”,為什么?不是他們懶,是沒理解“除以一個數等于乘它的倒數”背后的邏輯。一個微課,不需要講透分數運算全部,只聚焦這一處錯因:學生把“倒數”當成了“交換位置”的機械操作,而不是“乘法逆元”的數學關系。
你可以用一支筆、一張紙、一段話,講明白這個點。不用特效,不用動畫,不用背景音樂。你只需要說:
“我們為什么能用乘法代替除法?
因為 6 ÷ 1/2 = 6 × 2,
是因為 1/2 × 2 = 1,
所以 6 ÷ 1/2 就是問:‘多少個1/2加起來等于6?’
答案是12個。
所以,除以1/2,就是乘以2。”
這就是微課。不炫技,不鋪墊,直奔核心。
制作微課的四個步驟,不是流程,是思考的順序。
第一,選對問題。別選“如何教分數加減法”這種大題。選“為什么孩子總在帶分數轉假分數時漏掉整數部分?”這種具體到某個學生、某次作業、某類錯誤的點。越小,越真。越真,越有用。
第二,寫腳本。別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這種開場。直接說:“你是不是也覺得,分數除法像變魔術?其實不是。它只是換了個方式算。”腳本要像和同事聊天,說人話,說干貨。每句話都要有目的,沒廢話。
第三,錄出來。手機就能錄。不需要專業設備。把PPT放一邊,拿白板、紙、筆,邊講邊寫。聲音清楚就行,畫面穩定就行。重點是:你講的時候,有沒有看著問題本身,而不是看著鏡頭?
第四,發出去。別發到網盤就完事。發在年級群、家長群、教研組里,附一句話:“上周有三個孩子在這道題上卡住了,我錄了個三分鐘解釋,你們看看有沒有用。”然后等反饋。有人回復“我孩子看了之后自己改對了”,你就知道,這微課有價值。
微課的價值,不在播放量,而在改變。
一個老師,一個月做三節微課,每節解決一個真實問題,一年就是36個教學痛點被拆解、被回應。
這些不是理論,是教室里真實發生過的卡點。
你不需要懂剪輯,不需要會PS,不需要會錄屏軟件。
你只需要:
- 看得見學生哪里不會
- 想得清為什么不會
- 說得明怎么解決
這才是微課的內核。
很多老師說:“我沒時間。”
可你每天批改作業時,是不是也遇到幾個一錯再錯的孩子?
你是不是也想過:“這孩子怎么老是這樣?”
那為什么不花十分鐘,錄一段解釋?
你錄的不是課,是你對教學的理解。
你發的不是視頻,是你對學生的回應。
有人用微課展示才藝,有人用微課應付檢查。
真正用微課的人,是在用它重建教學的邏輯。
你不需要等培訓,不需要等領導安排。
今天放學后,你就可以做一節微課:
“為什么孩子總把‘3.14’當成π的準確值?”
“為什么孩子做應用題總亂列式?”
“為什么孩子背了公式還是不會用?”
這些問題,你天天見。
你比任何專家都清楚。
微課不是給名師準備的,是給每天面對真實問題的老師準備的。
它不靠技術取勝,靠觀察力、思考力、表達力。
別追求完美,追求有用。
別追求時長,追求清晰。
別追求播放量,追求改變。
你的一節三分鐘微課,可能就是某個孩子數學開竅的那根火柴。
別等別人告訴你怎么做。
你教室里的問題,就是最好的選題。
現在,關上電腦,拿張紙,寫下:
“最近哪個學生,因為哪個小錯誤,讓我多看了兩眼?”
然后,錄下來。
不需要設備,不需要團隊,不需要掌聲。
只需要你,和那個問題。
這才是微課的起點。
也是教學真正的起點。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