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如何讓課堂真正為學生服務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7】
很多語文老師抱怨學生不愛讀書、不會寫作文、上課走神。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教學方式。課堂不是教師展示知識的舞臺,而是學生生長思維的土壤。
不要再說“我講得很清楚了”。學生聽懂,不等于他們會用。語文的核心能力——閱讀理解、表達邏輯、文字感受——只能在主動參與中形成。教師的任務,不是把答案塞進學生腦子,而是設計能讓他們自己挖出答案的路徑。
備課要從“我要教什么”轉向“學生能學到什么”。一篇《背影》,如果只講“父愛偉大”“細節描寫”,學生記住了幾個詞,但不會在自己的生活中看見父親的背影。更好的做法是:讓學生寫一段自己與家人沉默相處的場景,不許用“愛”字,但要讓人讀完心里發酸。這時候,朱自清的筆法才真正成為他們的工具。
作業設計要拒絕重復抄寫。抄十遍“生字詞”,不如讓學生從新聞里挑三個用錯的詞,分析為什么錯,怎么改。改完后,發到班級群,互相點評。學生會因為怕被同學笑話,而比老師催更認真查字典。
課堂提問要避開“是不是”“對不對”。這類問題,學生只需點頭或搖頭。換成“你為什么覺得作者在這里用‘顫抖’而不是‘晃動’?”“如果換作你,會怎么寫結尾?”——答案沒有標準,但思考有了重量。學生開始為自己的觀點找依據,語文才從記憶變成思考。
聽課不是看老師講得多流暢,而是看有多少學生在動。一個班40人,如果一節課只有5次舉手,那說明35人只是旁觀者。真正的互動,不是老師點名,是學生自己搶著說。要做到這點,老師得允許“錯”。錯的答案,往往藏著最真實的思維路徑。
一個學生說“母親的背影是灰色的,因為家里窮”,這比標準答案“表現了生活的艱辛”更珍貴。因為那是他從生活里長出來的理解。
對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只給“多讀幾遍”“背下來”。他們缺的不是努力,是方法。可以給他們三行式支架:第一行,寫你讀到的句子;第二行,寫這句話讓你想到的一個人或一件事;第三行,寫這句話讓你心里一動的地方。三個問題,把抽象的“理解”拆成可操作的動作。堅持兩周,很多孩子會突然開口說:“原來我也可以讀懂。”
作文教學,最忌“范文背誦”。學生寫“我的媽媽”,滿篇“勤勞”“無私”“偉大”,是因為他們沒見過真實的媽媽。老師可以布置一次“無聲觀察”:放學后,悄悄跟在父母身后走500米,不說話,只看他們的動作、表情、走路的節奏。回來寫:他們今天和平時有什么不一樣?沒有“感動”二字,卻可能寫出最動人的文字。
評價不是打分,是反饋。一篇作文,別只寫“中心突出,語言流暢”。寫:“你寫奶奶喂你吃藥那段,我讀到‘藥太苦,你皺著眉卻沒哭’,突然想起我小時候也這樣。你讓文字有了體溫。”——這樣的評語,學生會反復看三遍。
語文不是知識清單,是生活語言的重新發現。一個學生能從廣告語里看出修辭陷阱,能從朋友圈文案里分析情緒操控,能用一句話讓父母放下手機聽他說話——這才是語文的勝利。
課堂的活力,不在課件多炫,而在學生眼神有沒有亮起來。當學生開始主動問:“老師,這句話為什么這樣寫?”“我能不能換種說法?”——你的課,才真正開始了。
不要追求“完美教學”,追求“真實生長”。學生不需要一個無所不知的老師,他們需要一個敢讓他們犯錯、能陪他們找答案的人。
語文的根,不在課本里,在人心里。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殷教員 中國政法大學 英語
- 嚴教員 清華大學 數學
- 辛教員 新疆大學 師范類物理學
- 王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張教員 北方工業大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的設計與測試))
- 徐教員 香港的大學 經濟學
- 周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英語和高級翻譯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王教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保險精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