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里的化學課:孩子正在學的,就在賽場邊上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26】
其實,就在他家門口的冰場上,二氧化碳正悄悄改變著世界。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速滑館,冰面不是用傳統氟利昂制冷的,而是用二氧化碳。不是簡單的干冰,也不是普通的液態CO,是經過加壓、升溫后形成的超臨界流體。溫度控制在-20℃到-15℃之間,它從液態變回氣態時,吸走大量熱量,冰就凍起來了。
這套技術,沒有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沒有毒,原料就是電廠排放的廢氣,回收再利用。冰面溫度能精準到小數點后一位,軟硬程度隨項目調整——短道速滑要硬,花樣滑冰要稍軟。這不是科幻,是北京中考化學課本里“物質狀態變化”和“環保材料”的真實案例。
孩子背過“CO是溫室氣體”,但沒想過它也能成為制冷劑。課本上的方程式,原來真的在冰場上跑著。
再看運動員穿的衣服。
禮儀人員穿的外套里,藏著第二代石墨烯。通電后,碳原子層之間發生微小摩擦,熱能從內往外散發,不靠電熱絲,不鼓脹,不燙手。一件衣服,能持續發熱八小時。這不是魔術,是碳元素的電子運動在起作用。
速滑服更講究。大腿外側用的是高彈性橡膠材料,減少肌肉震動帶來的能量損耗;右胯部貼了一層合成纖維,表面光滑得像涂了油,空氣流過時阻力下降12%;手腳部位是蜂窩狀聚氨酯,像微型氣孔陣列,讓風從縫隙里溜走,而不是撞在皮膚上。
這些材料,孩子在初中化學里都見過名字——聚氨酯、合成纖維、彈性體。只是課本上畫的是結構式,現實中它們貼在運動員身上,決定著0.01秒的勝負。
滑雪服里還有一種叫“剪切增稠流體”(STF)的材料。平時它是液體,輕輕一碰就流動;可一旦被高速撞擊,分子瞬間“鎖死”,變成固體,把沖擊力分散開。這就像你往玉米淀粉和水的混合物里砸拳頭——慢按,它流;猛打,它硬。孩子做過這個實驗嗎?冬奧選手的護甲,原理一樣。
火炬“飛揚”更讓人想不到。
外殼不是金屬,是碳纖維和樹脂織成的。碳纖維的密度只有鋼的四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七到九倍。工程師用三維編織技術,像織毛衣一樣把幾千根絲線纏繞成型,沒有焊點,沒有接縫。
火炬上半部,面對800℃以上的氫氣火焰,普通材料早燒成灰了。他們把表面做陶瓷化處理——高溫下,有機物分解,無機物重新結晶,形成一層耐熱玻璃質外殼。這不是涂層,是材料自己“進化”了。
氫氣燃燒,本來是看不見的藍焰。可冬奧火炬的火焰,是明亮的橙紅色。
研發團隊加了微量的堿金屬鹽——鈉、鉀的化合物。火焰溫度升高時,電子躍遷,釋放特定波長的光。鈉發黃光,鉀發紫光,混合后就成了溫暖的紅色。這不是特效,是原子光譜的直接應用。孩子學過焰色反應嗎?課本里那幾行字,現在在天上燒著。
這些不是新聞稿,是中考命題人眼里的“情境素材”。
試卷里可能出現的題型:
- 解釋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冰的相變過程(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 比較氟利昂和CO作為制冷劑的環境影響(寫出兩種污染物)
- 石墨烯導熱的微觀機制(碳原子層間作用力)
- STF材料的特性與牛頓流體的區別(非牛頓流體的定義)
- 火炬陶瓷化處理的化學原理(高溫分解與無機物重構)
- 氫氣火焰顯色的化學原因(焰色反應的離子種類)
孩子每天刷題,以為考點在課本的角落。
其實,考點就在他家樓下的冰場、電視里的火炬、運動員身上的衣服。
別再說“化學離生活太遠”。
當孩子看到新聞里說“中國用二氧化碳制冰”,他能立刻想到:
“哦,這不就是我們上周做的CO液化實驗嗎?加壓,降溫,相變吸熱——原來真能凍出冰。”
當老師講到“合成纖維”,他能回憶起速滑服的蜂窩結構,知道那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減阻。
當考卷上出現“新型材料的應用”,他不用猜,他見過。
教育不是背公式,是看見公式在世界里跑起來。
中考化學,考的不是誰記得多,是誰能從一道題里,看出背后的人、事、技術、選擇。
冬奧會不是一場賽事,是一堂移動的化學課。
孩子坐在教室里,窗外是雪,是冰,是火,是碳纖維編織的未來。
別再讓孩子覺得化學是紙上的符號。
讓他知道,那些符號,正在讓冰更亮,讓風更輕,讓火有顏色。
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賀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應用化學
- 胡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建筑學
- 胡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工商管理
- 劉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應用心理學
- 楊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吳教員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 嬰托
- 田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嬰托
- 劉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保險學(大數據雙學位)
- 鐘教員 昆明理工大學 學科英語
- 霍教員 北京大學 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