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怎么學?從課本之外找到真正的語文味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19】
很多家長和學生都覺得,語文就是背課文、記中心思想、默寫古詩、刷閱讀題。考試前突擊一下,分數能上去,但考完就忘,寫作文還是沒思路,讀文章總抓不住重點。這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教學方式沒跟上。
新課標把語文的核心素養定為四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這四個詞聽著抽象,但落地到日常學習里,其實特別具體。
文化自信不是喊口號。你讓孩子背《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為了考試能寫出來,而是讓他在和同學吵架時,能想起這句話,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做過讓人不舒服的事。你帶他去參觀一座老宅院,聽講解員講磚雕上的福祿壽圖案,他不是在看花紋,而是在理解中國人對家、對福氣的寄托。這些,才是文化。
語言運用,不是會寫“比喻句”“排比句”就算達標。真正會用語言的人,能根據場合調整表達。跟爺爺奶奶說話,不用“信息化”“數字化”,用“手機能看新聞”“網上能買東西”更合適。寫日記時可以隨意,寫倡議書就得有條理、有分寸。
語文課上,與其反復練“仿寫句子”,不如讓他給小區物業寫一封建議信,說說樓道燈壞了怎么辦。寫完,讀給家人聽,改一改,再發出去。這種真實的表達,比做十套閱讀題都管用。
思維能力,不是選擇題選對了就等于會思考。很多孩子讀《背影》只記得“父愛偉大”,但讀不出作者為什么在車站站了那么久,為什么父親買橘子要翻月臺,為什么“我”當時沒說話,后來才哭。這些細節里藏著情緒的起伏、代際的沉默、成長的尷尬。教孩子讀文章,要問:“他為什么這么做?”“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么反應?
”“作者沒寫出來的,你覺得是什么?”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能讓孩子從“找答案”變成“找問題”。
審美創造,不是會背幾句古詩就叫有品位。李白的“舉杯邀明月”,不是因為押韻好聽,是因為他把孤獨寫成了儀式。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不是勵志金句,是經歷過大起大落后的坦然。讓孩子讀詩,別急著分析意象,先讓他閉上眼,聽你讀一遍,然后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聞到了什么氣味?心里是什么感覺?
”有人聽出風,有人聽出雨,有人聽出酒香,都對。語文的美,不在標準答案里,在每個人的體驗里。
過去,語文課靠課本和教參,老師講,學生記,作業是抄寫和練習冊。現在,新課標提倡“學習任務群”,說白了,就是把語文從“學知識”變成“做事情”。
比如“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不是讓學生抄10遍生字詞,而是讓他整理家里老一輩常用的方言詞,比如“落雨”“天光”“食飯”,做成一張方言地圖,配上解釋和使用場景。這個過程,他記住了字詞,也理解了語言背后的生活。
“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可以是讀完《駱駝祥子》,讓他寫一封信,替祥子給虎妞回信,說說他心里的掙扎。或者,讓他用現代語言改寫一段《紅樓夢》的對話,讓寶玉和黛玉用微信聊天。這些不是作業,是創作。
“整本書閱讀”不是要求一個月讀完《水滸傳》,而是讓他選一個角色,追蹤他的一天:早上吃什么?見了誰?說了什么話?遇到什么困難?最后怎么解決?通過角色的視角,他自然讀懂了人物,也理解了結構。
“跨學科學習”更簡單。春天帶孩子去公園觀察柳樹,記下葉子的形狀、顏色變化、風中的樣子,再查查古人怎么寫柳,畫一幅圖,寫一段文字,配上一首詩。語文、生物、美術、歷史,全在一次散步里完成了。
作業不用多,但要真。一篇日記,比十道閱讀題更能鍛煉表達;一次家庭訪談,比背十篇范文更能積累素材;一次自己設計的讀書報告,比抄寫讀后感更能激發思考。
語文不是一門學科,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藏在一家人吃飯時的閑聊里,藏在孩子給朋友寫的生日賀卡里,藏在爺爺講的老故事里,藏在深夜讀完一本小說后,久久不能平靜的那幾分鐘里。
別再把語文當成考試科目。它不是用來得分的工具,是用來理解世界、表達自我、連接他人的能力。
你不需要報班,不需要買資料,不需要刷題到凌晨。你只需要在周末,關掉手機,和孩子一起讀一首詩,聊一個故事,寫一封信,或者只是安靜地聽他講,他今天在學校里,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真正的語文素養,不在試卷上,而在生活里。
當你不再問“這篇課文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問“你讀完有什么感覺”,語文,才真正活了過來。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