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家教網(wǎng)首頁 > 家庭教育 > 野火與種子
野火與種子
【作者:程教員,編號116079 更新時間:2025-08-22】
 
 
教育之事,自古難有定論。或以為當如匠人琢玉,分寸不得有差;或以為應似春風化雨,潤物了無痕跡。然究其根本,教育實非制器,而是播火——不是將那已知的真理一板一眼地塞進腦海,而是點燃心中那點好奇的火焰,讓它自己去燃燒,去照亮未知的黑暗。
 
 
今之教育,常陷入一種“盆栽”的困境。孩童自入學始,便被安置于尺寸相同的盆器中,施以等量的水分與養(yǎng)料,更以竹架固定其生長方向。凡有旁逸斜出者,輒被修剪。如此栽培,固然整齊美觀,卻失了野生的活力與千姿百態(tài)的風致。真正的教育,當如野火之燃,不知其始,不知其終,但見原上草色,生生不息。
 
 
我曾見一教師,于科學課上不先授定律,反率孩童至庭院觀察落葉。有問葉脈何以如此精巧者,有惑黃葉何以飄落如蝶者。教師不遽答,但鼓勵其各自揣想,自行驗證。一時間,孩童非為分數(shù)所驅,實為好奇心所使,竟自發(fā)翻書、爭論、實驗。這種子一種,他日或長成參天大樹,豈是背誦標準答案所能比擬?
 
 
教育家杜威嘗言:“教育即生活,而非未來生活的預備。”若終日以“有用無用”衡量所學,則精神天地必日漸狹隘。一首詩歌、一段歷史、一個數(shù)學公式的價值,豈能立竿見影?它們恰如種子埋入土中,不知何時發(fā)芽,然一旦得遇春雨,便能破土而出,展現(xiàn)意想不到的生機。
 
 
最上乘的教育,終歸要回到每個具體的人。它不是工廠流水線,產(chǎn)出標準化的產(chǎn)品;它應當是一片森林,容得下松柏的挺拔,也納得下藤蔓的蜿蜒。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保持學習的熱情與探索的勇氣。
 
 
野火過處,看似荒蕪,實則地力已厚,只待春來。教育者所能做、所應做的,或許便是保護好這片土壤,讓每一顆種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生長的方向。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高教員 上海理工大學 英語
 - 劉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
 - 楊教員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法學
 - 康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機械
 - 梁教員 首都醫(yī)科大學 藥學
 - 劉教員 北京大學 集成電路工程
 - 張教員 大連工業(yè)大學 機械電子工程
 - 馮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
 - 王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
 - 朱教員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