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分析
學生情況:程度中下,學習不夠靈活,不能變通,課堂聽講和課后練習做的不好。但有學習的主動性,只是不知道方法。
1.解題思路:
學生無法完成學習到考試的過渡。也就是不能將所學知識和
所做題目聯系起來。學生在做題中更多是憑感覺去判斷,而
不是通過具體的某個知識點或者題中的某個條件。
2.平時練習:
學生的平時的練習比較散亂,思路分析較少,書寫過程較混
亂,不能自我發現問題或是講“題目做不出或做錯”等價于
問題。
3.錯題重做:
學生對于錯題的糾正可能比較簡單,沒有去思考為什么錯了?
這道題的關鍵點在哪里?該怎樣做才更快更好。而且課后投
入時間不夠,正常應該課上:課前=1:2 .
4.題型分類
學生做題較少或做題不精,或者說對一些常見,常考的題型
或方法并沒有總結,也就只能采取通用方法,可能會費時費
力。
輔導方案
1. 知識體系梳理與鞏固首先,幫助學生系統地回顧、整理最近新學的內容,構建清晰的知識框架,確保基礎扎實。
2. 解題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中基本知識點解決簡單題目,也是就是“套公式”。
3. 規范答題習慣:強調解題步驟的清晰性與邏輯性,這是很多學生忽略的一點。且不僅是針對于批卷老師,更是對自己梳理思路和考場發揮大有裨益。
4. 錯題管理與深度反思:建立錯題本,鼓勵學生深入剖析錯誤原因,一連串的自我發問,不是簡單的把錯題和答案抄在本子上,更注重第一次做題的思路分析。
5. 題型歸納與專項訓練:引導學生識別并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及解題技巧,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拿一把鑰匙去開一把鎖,基本50%中等的題目都是可以的。
輔導效果
輔導結果: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考試和作業正確率也更高(因后續課業繁忙終止)學生不僅在數學科目上從剛剛及格到穩定的80分靠上,而且其他科目上也能夠活學活用,建立了錯題本。花在作業的時間顯著減少,在學校更高效的完成了作業,感到應試1學習是一件1輕松的事
相關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