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階段家長應該著重培養孩子哪些行為習慣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1-09-10】
想要真正了解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們最該學什么,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個階段孩子們的心理發展特點吧!
1、幼兒園時期孩子們的年齡范圍在3-6歲,這個階段的孩子,腦發育的速度與心理發育的速度非?臁
在這個階段,媽媽去上班,孩子哭天搶地;送幼兒園初期,孩子在幼兒園門口恍若生離死別。很多人都疑惑,為什么分離焦慮在這個階段成為了眾多家庭需要力克的一個難題?這是因為在這個階段,雖然孩子已經有了穩定的客體永久性方面的感知,但對“未知”這件事情本身的擔憂依然存在。在他們眼中,媽媽消失在視線里,那媽媽很大程度上就不能與自己隨時保持感官的連接,信息的缺失,帶來的就是焦慮和恐懼。
三歲過后,這種能力很快就能得到彌補。合理的想象與淺顯的邏輯可以更好的平復孩子們的心情,零散的信息可以在幼稚的邏輯引領下產生新的嫁接,甚至發生化學變化般的融合,孩子們迎來了他們學前期重要的朋友和夢魘——想象。
對孩子而言,想象是在心理世界中對物理世界的改造,而這也直接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大門。那扇門里,有“過家家”這種社交探索,有“童言無忌”的奇思妙想,有對“黑暗”“怪物”的深深恐懼,還有第一次對謊言的嘗試。這時候的孩子們可以初步領會神話、童話故事里的圣誕老人、仙子、精靈……世界在他們眼里是個充滿“為什么”和淺顯邏輯的存在:
“爸爸,門怎么自己關上了?”
“是風吹的!
“哇,風好膩害!”
……
2、四歲左右分房睡的歷程對很多家長來說幾乎是煉獄般的存在。
年齡特小的孩子一般不會表現出對黑暗、鬼怪的巨大恐懼。而四五歲的孩子,開始怕分房睡,怕漆黑的房間,怕晚上莫名的異響,進而發展到怕做錯了事情媽媽責備,怕爸爸媽媽因為某些瑣碎的生活小事而吵架。一個嚇人的故事,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逼真的,他們在想象中傾注了太多的情感。他們心中關于邏輯的定義太過模糊,世間萬物可能發生的變化在他們自己的小世界里太多太多。那里,狼真的會吃掉外婆;蛇,真的能咬死農夫;衣櫥里藏著的鬼怪,真的能讓自己再也見不到媽媽。在這個階段,對孩子們來說,更重要的技能是能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爸爸很困了實在不能再陪你玩了”
“媽媽找了半天沒找到你,你知道媽媽有多著急嗎”
3-5歲的孩子,只有學會了站在別的角度看世界,才能真正領會上面這些苦口婆心的話。而這,恰恰就是社交功能與道德養成的重要基礎。
事實上,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是這么做的——過家家,就是最典型的角色扮演,即站在另一個角度展現角色與約束行為。
曾經在醫院碰到一個四歲的小男孩要抽血,他的爺爺奶奶死死地把孩子摁在護士面前,孩子因為恐懼而大聲哭鬧——也許是因為急中生智,他扯開嗓子帶著哭腔在抽血大廳里大喊了一句:
“我還是個孩子!你們不能這樣對我!”人們哄堂大笑。
其實,這孩子小小年紀,已經知道了可以要求別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了。
3、再來說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這個能力,3歲以下的孩子就不要多奢望了,基本上絕大多數孩子是不會有什么表現的,但一過了3歲,這個能力在孩子中會出現了像身高一般的極為分散的增長。
有的人自控能力在短短兩年內提升了非常高,有的人卻長進平平。不同的孩子們選擇的自控策略也不同,有的會轉移注意力,有的會進入自言自語的狀態給自己打氣。自控,歸根結底還是孩子對情緒的把握和對邏輯的感知。
而作為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我們,是孩子最重要的刺激源之一。有你沒你,你注重或者不注重培養孩子的心理社會能力,一般情況下,孩子依然都能學會語言,發展出抽象思維。但是,一旦有了你的無條件關注和接納,孩子就能發展地更快、更好、更健全。
........
說了這么多3-6歲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們無非是想告訴一些寶爸寶媽,在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孩子的理念上,不少人確實存在一些誤區。在這個階段,有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漢字,拼音等,他們甚至會向幼兒園提出質疑:
為什么不教孩子多認點字?
為什么不讓孩子早點寫字?
我家孩子報了美術班、鋼琴班、數學班,你家孩子咋不報……
我們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但這樣做卻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也違背了教育規律,結果也會事與愿違,使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4、那么,孩子在幼兒園真正應該學什么呢?幼兒園階段應該培養孩子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答案一定是:孩子的心理和社會情感能力!
比如,培養孩子的規則感。進了幼兒園,孩子學會了把玩具放回原處,學會了離開教室的時候,聽老師的口令,學會了自控,知道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隨便在教室里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別人說話。
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自我約束及適應環境的能力,那么他們在不同的環境里才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些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比如,培養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其實,許多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社交經驗,而幼兒園又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教師和爸爸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伙伴之間的沖突。而學會交朋友后,還會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對于孩子長大融入社會有太多的好處。比如,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家里,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寶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總是會忍不住上去幫一把。但是在幼兒園里,老師不可能像爸爸媽媽一樣對這么多小朋友做同樣的關照。教師會耐心的教孩子怎樣做事,怎樣克服挫折,這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了孩子相當的自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總有一天孩子會走出家庭,走向社會。
5、除此之外,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也很重要。
讓他們學會與他人合作分享、能解決活動中同伴間的糾紛,懂得理解周圍的人,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專注力等等,這對孩子成年以后的學習生活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其實就是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最應該學到的能力。而面對孩子們的成長,我們常用“一天一個樣兒”來評價!耙惶煲粋樣兒”的背后,是孩子生理與心理的急速發育,這種發育的方面,并不是彼此獨立的ABCD,它們有彼此的相關與潛在的邏輯。
其實從家長,到老師,再到心理專家,經常會談到的問題是,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調控?我們能盡己所能為孩子做些什么?
我們確實要為孩子做些事情,而在做所有事情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我們成人是否具備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作為一種理解與感受他人想法與情感的能力,可以說是培養孩子各類社會行為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根基。
只有學會了共情陪伴,成人才能
夠真正理解、尊重孩子、有效回應孩子的感受和行為。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后,會更主動地完善自我,更好地處理人-己、人-人、人-事關系,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幼關系,從而培養孩子心理和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接受了學業上的教育,即使有思想品德課,也是作為一個敷衍進行。現在校園暴力泛濫,不正折射出了共情教育的缺失嗎?
如果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努力去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那么在潛移默化中,年幼的孩子們就會更好地處理各類關系,更容易了解自己的世界和同伴的想法與心情,知道要分享他人的快樂與感受他人的痛苦。只有當共情能力深深扎根在兒童的心理世界里,他們未來的生活才會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會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幼兒階段培養孩子哪些方面的品質,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1. 培養語言能力
在孩子0-6歲,培養孩子語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讓孩子多識字、寫字,而是要讓孩子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語言,鼓勵孩子唱誦歌謠、復述故事,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和正確發音能力,培養孩子對語言理解的能力,特別是說和聽方面的能力。
2. 培養良好習慣
孩子從以玩為主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活,其中的學習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孩子在幼兒期需要家園共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學習習慣。
3. 培養好奇心
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松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開等“破壞行為”,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4. 培養獨立性
3-5歲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松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具體習慣培養建議
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那么老師和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哪方面的習慣養成呢?不要擔心小編已經為你列好了各個年齡段需要重點培養的習慣了,讓我們一起往下看吧!
小班習慣
★ 能夠自己進餐,專心吃完自己的飯菜
★ 學會漱口
★ 不亂扔垃圾
★ 能夠穿脫簡單的衣服
★ 一起游戲時遵守規則,不大喊大叫
★ 集體活動時不推、不擠別的小朋友
★ 不打人不罵人
★ 能夠記住老師和好朋友的名字
★ 學會排隊等待
★ 飯前、便后、手臟時能主動洗手
★ 大小便能基本自理,能及時跟老師說出大小便的要求
★ 能夠主動與老師、長輩問好、說再見
★ 不把玩具、用品等放入口中
★ 得到別人幫助主動說謝謝
★ 有自己喜歡探究的事物
中班習慣
★ 學會收拾自己的用品、玩具
★ 能夠自己穿脫衣服、鞋襪,分清正反、左右
★ 愛惜書本、玩具
★ 不挑食、少吃零食
★ 能夠認真聽講,聽懂老師的要求
★ 知道正確的讀寫姿勢
★ 每天至少讀一本繪本
★ 能夠簡短地講出小故事
★ 愿意幫助別人
★ 懂得好朋友之間的分享
★ 不欺負別人,也懂得保護自己不被欺負
★ 能夠自然、流暢地在集體中講話
★ 外出時懂得獨自行動很危險,不掉隊
★ 能記住爸爸媽媽的電話和家庭地址
★ 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 掌握洗手、洗臉的正確方法
★ 飯后刷牙
★ 不吃小攤食品
大班習慣
★ 堅持每天讀書或繪本半小時以上
★ 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
★ 每晚準備好第二天的用品、衣物
★ 早睡早起,作息規律
★ 主動與別人交朋友
★ 主動洗自己的小衣物
★ 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 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自覺遵守公共場合的禮儀和規則
★ 有是非觀念,知道對錯,主動總結反省
★ 能夠清楚地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 懂得尊老愛幼
好習慣是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壞習慣是一世償還不盡的債務。在這個提倡家園共育的時代,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長再也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責任了。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01 耐心教育、講清道理
孩子的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對于孩子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在講道理的時候要把握兩點:
① 要明確,不能含糊其詞。
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一定要和孩子講清楚。
②講時要具體,將事情解釋、說明。
比如:“對人有禮貌”,孩子對禮貌還不是很明白。老師就告訴孩子見到大人就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禮貌;打招呼時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小孩叫大人的名字也是不禮貌。
早上入園,晚上離園時要和老師、家長問好、再見,如果不問好、不再見也是不禮貌的。
必要時,老師還要將禮貌的用語做示范。通過反復地“講”以及反復的“示范”,使幼兒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認識。
02 家庭營造良好氛圍,熏陶強化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
首先,父母要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
其次,要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從小萌發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
最后,要將老師提倡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家園共育的共同目標。
其實,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的就是家長,在沒有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就是孩子們的老師,他們沒有學習能力但卻會模仿我們的一舉一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以榜樣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才能幫助孩子培養更好的生活習慣。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大家都在看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