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開小賣部將兒子送進北大,一句話透露養育秘訣,原來這么多年都錯了……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0-07-28】前段時間,有一則“單親媽媽開店供兒子上北大”的新聞上了微博熱門。
這位考上北大的兒子不僅學習成績好,還特別懂事能干,最近暑假就幫媽媽爆改了小賣部,吸引了更多顧客。
并且還說:母親靠著開小店,將他送上了更大的舞臺,而母親不能沒有自己的舞臺,小店就是母親的舞臺。
一位單親媽媽,又要掙錢養家,又要照看兩個孩子,她是怎么培養出如此品學兼優的北大學霸兒子?
沒想到她回答說:“其實這一路以來,都是兒子在支撐我,幫助我。”
原來,16年前王細英被在外務工的丈夫拋棄后,就一個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開著一家小賣部維持生計。
但是小賣部生意時好時壞,艱難的時候還去火車站賣過礦泉水。
很多時候,熬得太辛苦了,王細英就坐著哭,兒子鼓勵她說:“媽,你別哭,哭也哭不出什么,那也只有你自己努力,賺到錢了才好。”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只不過,多少剛強的女人背后,都藏著一顆柔軟的心,她們也渴望呵護、理解和支持。
有些女人成了媽媽后,就忘記了自己是“女子”,靠著“為母則剛”的信念強撐著、隱忍著;
有些女人,敢于將自己弱的一面表現出來,自己得到了釋放,孩子也能感受到,媽媽是需要幫助的。
如王細英所說,一路走來,都是兒子在幫助她。也正是她的示弱,兒子才更懂事更有責任感。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
“你要做孩子的大傘,那他就一輩子只是小雞。你想讓孩子成為高山,自己就要甘心做小草,你依靠他,他就立起來。”
聰明的媽媽都懂得示弱,而不是做孩子的超人,媽媽弱一點,孩子才能更強一點。
01 虎媽易養犬兒
曾經聽一位咨詢師朋友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咨詢說為什么她讀六年級的兒子一點都不懂的心疼她。
有一次,她生病了,身體不太舒服,兒子放學回家后,不僅沒關心她,還催著說肚子很餓。于是她簡單做了點飯菜,沒想到兒子卻嫌棄說不好吃,非要點外賣。
朋友問:“那你后來是怎么做的?”
“我就重做了飯菜,因為點外賣太不干凈了。”
為什么兒子不心疼媽媽,因為媽媽太強太全能,什么都替孩子擔心,什么都不讓孩子做,孩子自然就不懂事,也不能自己做飯。
教育領域認為,孩子的能力一般同家長照顧的缺失成正比,如果家長有20%不能替孩子完成,孩子就擁有20%的能力。
可惜很多父母不明白這一點,總是把自己逼得那么累。
猶太人媽媽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一書中,講述了自己將3個孩子培養成才的事。
沙拉是生活在上海的猶太人后裔,從小父母就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
后來,她自己有了三個孩子,也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是孩子們的“電飯煲”、“洗衣機”、“清障機”,只要孩子學習,考上大學,可以什么都不做。
結果,三個孩子哪怕到了十幾歲,依然不懂得體諒媽媽的辛苦,每天回到家,只知道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搬回以色列后,她的一個鄰居,一段話點醒了她:
“不要傻乎乎的執行你那不科學的母愛,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
這時,沙拉再看看身邊的家庭,孩子們都無一例外的參與家務勞動,并沒有影響到學習,反而孩子們特別體恤父母,責任感很強。
從此,沙拉就改變了育兒方法,不僅讓三個孩子參與家務,還在寒暑假讓孩子去擺攤掙錢補貼家用,最后兩個兒子成了百萬富翁,女兒也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正如沙拉所說:愛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父母愛孩子,一定要替孩子想得更加長遠。
今天的我們,在能力、體力上的確比孩子強大很多,也可以替孩子包辦一切,但是孩子終究要長大,走出社會,獨立生活,父母不可能跟在他身邊一輩子。
與其等到他們離開我們時,再去被社會磨圓棱角,不如從小就開始鍛煉,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去成長,在具體的失敗中去體會。
02 “示弱”媽媽更容易成就孩子的強大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老師,曾經有一句育兒名言
“男孩子要使用他,你要享受你的兒子!”
不僅男孩,女孩也一樣,父母多向孩子示弱,多“使用”孩子,孩子才能變得更強大。
有位明星媽媽就是一位非常懂得“示弱”的媽媽。
在一次采訪中,她提到,和兒子一起出去,兒子擰著她的箱子說“好重”,她并沒有馬上接過箱子,而是說:“你現在知道媽媽每天有多辛苦了。”
隨后,她又笑著對主持人說:“其實,我從來不拎那個箱子。”
其實,從兒子4歲起,她就會讓兒子做簡單的家務。
兒子上學后,幾乎沒有給兒子背后一次書包;出門在外,更是兒子當“苦力”。
不僅在生活中她懂得示弱,在學習上也會示弱。
看到兒子把解題步驟發到朋友圈,她會豎起大拇指,對兒子說:“你比我五年級的時候,強太多了”。
然后故意問兒子:“你是怎么解的,講給媽媽聽聽。”
在她的示弱下,兒子表現如何呢?
如今已經12歲的孩子不僅懂事體貼,時常心疼媽媽。
學習上也積極主動,而且興趣愛好廣泛,還經常拿獎。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
“孩子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行”,是母親對“超人”人設的執著,以及對孩子不信任的心理在“作梗”,讓媽媽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無所不能。
當媽媽越強時,自然就蓋過了孩子成長的光芒;當媽媽懂得弱一點時,原本屬于孩子的成長空間,就有了發展的機會。
聰明的媽媽都懂得示弱,稍微留意下,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是懂得示弱藝術的媽媽。
03 養育子女父母必須掌握三個示弱技巧
兒童教育專家周海宏曾說過:
“適當示弱,在親子關系中,是很有意義的相處方式和溝通技巧,不僅能夠保護孩子的天性,還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父母在養育子女時,要懂得“示弱”的藝術。
1.在生活上示弱,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在一檔綜藝節目里,演員胡可對同伴傳授育兒心得時說:“你一定要懂得示弱,家長干得越多,小朋友就干得越少。”
她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么做的。
有時候,照顧兩個孩子感到很累時,她會如實的對孩子們說:“今天我特別特別地累,有一些家務需要你們來幫媽媽一起完成,可以嗎?”
兩個兒子聽了,都搶著擦地板、洗襪子,非常積極主動。
媽媽并不是超人,不需要把自己表現得無所不能。
“不完美”的媽媽,才能激發孩子們保護家人的欲望。
更重要的,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并不是從天而降的,是需要經過反復實踐,才能很好的掌握。
“弱一點”的父母,就是把這種鍛煉的機會,留給了孩子。
2.在學習上示弱,培養孩子學習成就感
之前,有位農民,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了清華北大。
當記者采訪他教子秘訣時,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這人沒什么文化,其實也沒啥絕招,就是讓孩子教我罷了。”
原來,這位父親自知沒念過什么書,根本教不了孩子,但又怕孩子不好好學,于是,就讓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把老師講的內容,再跟他講一遍。當孩子遇到講不清的問題時,就讓孩子第二天再去問老師。
就這樣,孩子們當了學生又當“先生”,學習勁頭和成就感都很大。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中,就多次提到,想要孩子學習,必須把學習的事歸還給孩子自己。
這位父親的誤打誤撞,正好驗證了這個原理。
教孩子,不如讓孩子教你。
將被動的學,變成主動的學。
3.在困難面前示弱,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專家李玫瑾老師曾指出:
“你要學會示弱,甚至還要把自己的問題,和孩子一起討論,這時候,孩子會想,我給你出主意,他反而接近成熟。”
國家一級作家駱曉戈教授教育女兒就是如此。
有一次,家里要買電視機,看了兩臺都很滿意,不知道選哪個,她就會征求女兒的意見。
在女兒大一點后,她還會向孩子通報家里的經濟情況,平常家里要購買一些生活用品、衣服之類的,也總是說:“你幫媽媽選”、“你幫幫媽媽吧”。
久而久之,鍛煉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思維方式、決策能力方面,也越來越強。
后來,女兒考上浙江大學,被公派美國留學,她一點都不擔心。
父母與孩子之間,其實,是一種平衡的藝術。
此消彼長。
很多時候,我們是將自己限制在了一個誤區當中,總以為,為人父母,就應該是孩子的榜樣,比孩子強。
實際上,父母與孩子之間,不是一場攀比與較量,而是一次共贏與促進。
愿每一位父母,都有“弱一點”的魄力,也有大膽讓孩子成長的勇氣。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