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課堂:揭秘孩子為什么喜歡上網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12-04-09】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已達3.84億人,其中未成年人網民數量占到了35.6%。然而,未成年人鑒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比較薄弱,網絡形形色色的誘惑使一些未成年人沉溺其中甚至誤入歧途。孩子健康上網,一直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怎樣給孩子一個干凈的網,孩子怎樣才能健康上網?
網絡,孩子是否“在劫難逃”
成年人擔憂孩子上網學壞,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沉迷網絡游戲;二是網絡交友不慎。今天我們就揭開謎底,看看到底什么樣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戲,什么樣的孩子更容易交友不慎。
六類孩子更容易沉迷網絡游戲:
1.希望得到娛樂的孩子;
2.感到孤獨需要伙伴的孩子;
3.想逃避現實、擺脫壓力的孩子;
4.父母關系緊張、家庭不和睦的孩子;
5.在班級里經常被批評的孩子;
6.在學校里受到較低評價的孩子。
五類孩子更容易沉迷到網絡交友:
1.在現實中出現交往困難、感到孤獨的孩子;
2.在家庭中缺少親情與交流的孩子;
3.被家長嚴格管理、交友范圍較小的孩子;
4.感覺自己在生活中很失敗的孩子;
5.情感單純、防范意識差又渴望友誼的孩子。
孩子到網上 “重新作人”
孩子各有特點,決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我們現在衡量孩子的標準比較單一,基本都用學習成績來做尺子,很多具備其它才能的孩子得不到重視。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被定格為“好孩子”,成績落后的被定格為“差生”。孩子被貼上“差生”、“問題生”的標簽,很難改變他們在別人心中的印象。
剛剛開學,初二的晨曦被學校通知要重新理發。晨曦不解,但還是又去理了發。第二天一進學校門,就被教導處的老師叫住了:“你,昨天我就盯著你,看看你的頭發,為什么不理發?”
晨曦說:“老師,我理了,真的!”
“理了?理了我怎么看不出來?”老師不相信晨曦的話。
晨曦解釋:“真的,我真的理了,昨天晚上理的!不信您問……”
“我誰也不問!”老師打斷他的話說:“去年你們班就是你,今年還是你,別廢話,明天再是這個樣子,你就給我回家,不請來家長別上課。”
原來,晨曦是學校出了名的淘氣鬼。但是從上個學期開始,他變了許多,很少違反紀律。今天聽老師一說,晨曦才明白自己想摘掉“差生帽子”多么難!
有的老師一旦形成對某人的印象,往往會習慣用這個故有的印象評價一個人,很難改變。孩子被冠以“問題生”的稱號,這樣的稱號伴隨孩子每一天,煩惱就會隨孩子每一天。可是他們發現,到網絡去,這種煩惱沒了。網絡里沒有他人的成見,那里誰都不知道他的底細,他在那里可以“重新打鼓另開張”。這當然是很有吸引力的。這是一些孩子迷戀網絡的重要原因。
方法1、揭掉孩子的上的標簽
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孩子曾經努力過,但是都被教育者的“有色眼睛”擋住了。他們做出的成績較小,不被重視;即使成績突出被重視了,也不可以下滑,一旦下滑就會舊事重提,老師、家長馬上拿來標簽再帖在孩子身上,孩子知道無法去掉臉上的“金印”,自己再努力也很難改變,于是萎靡不振或破罐破摔。
“好學生”也是一個標簽。好學生對這樣的標簽滿意嗎?未必。很多好學生都巴不得自己能放肆放肆,發泄發泄。可是不行,他已經習慣了做表率。
被貼了標簽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走進網絡,他會驚喜地發現,在這里沒有人知道他原來的表現,沒有人知道他身上的標簽。網絡上的人們,無論你過去如何,大家都在一個起點上,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這是一種重生的感覺,當然令人興奮——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差生如此迷戀網絡了。對他們來說,去網絡絕不是簡單的游戲和聊天,那是一種新的生活。
好學生進入網絡也會有一種輕松感,因為他們可以暫時摘下面具,可以表現真實的自我了,可以做另一個人了。所以,平日文質彬彬的好學生在網上聊天卻說臟話,這并不要奇怪,這也是一種“解放”和發泄。
因此,我們要撕掉孩子身上的標簽,要不斷地給孩子滲透一個新的觀念:就算你學習不好,你也是好孩子!人生是長跑,不是短跑。路還很長,改正自己的錯誤,一樣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
注意事項:
家長和教師就應該注意,不要輕易給孩子下結論,不要讓成績不好表現欠佳的學生失去信心,也不要逼著好學生處處作榜樣。只有對自己現下生活不滿意的人才會希望換個活法,讓學生在現實中活得比較充實快樂,他們就不會那樣積極地上網絡去“重新作人”了。
家長作為期望者,不可避免地要經常評價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不應該忽略他們是成長中的孩子,一定會犯錯誤,也愿意改正錯誤,所以,存在著很多教育機會。當孩子接受別人的評價,從心里接受“我是壞孩子”的暗示時,我們教育孩子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方法2、永遠給孩子希望
孩子們喜歡網絡有他們的道理,因為網絡給孩子希望。他可以在網上隱姓埋名,可以說自己是三好生,可以對任何一個見不到的網友炫耀自己,可以從新做人。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很難把自己“藏”起來,當成績不好的事實擺在孩子面前的時候,孩子真的不敢挺起腰桿說自己是好孩子。
人無完人。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把話說絕了,說得孩子看不到希望就會比較麻煩了,要給孩子一些光明。最“差”的孩子也會有較強的地方,各科知識的學習必定有長短之分,找到孩子最擅長的一項,鼓勵孩子學下去。孩子舊習難改,讓孩子自己想一個巧妙的方法解決,要比家長不停地提醒好,而孩子有進步,就告訴孩子那一點進步了,孩子就會覺得有希望。讓孩子知道明天不是末日,他就不會自暴自棄了。
上網的孩子,不是所有的游戲都玩得很好,而是某一兩個游戲能力突出,這足以讓他們信心大增,繼續過關斬將,忘乎所以了。現實的學習生活中,如果有一個科目讓孩子成績較突出,就不會對學習徹底喪失信心。很多家長不注意培養孩子的長項,而是抓住孩子學習的薄弱環節不放,結果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科目不突出,比較困難的學科也沒有提高成績,天真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成績不好的孩子,看到一個科目有希望,都會很努力地學習,因為,這一科如同救命稻草,可以證明自己有能力,所以,我們要更關注孩子的強項。
注意事項:
有的家長說,我給孩子希望了,但是孩子還是沒有自信。這可能是孩子沒有感受到您給他的希望。或者是只有家長認可他,而老師、同學不認可的。
很多孩子長期處于對自己的不信任之中,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認可不容易接受,此時,家長要有耐心,多用事實證明給孩子看,孩子就會逐漸相信了。
方法3、教孩子接納自己
家長要讓孩子接納自己,讓孩子理解:誰都不可能完美無缺,我們這里不如別人,別人那里可能不如我。不要拿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可以了,盡自己所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就可以了。
很多孩子鉆牛角尖,不會站在不同的角度想事情,于是陷入錯誤的認識中不能自拔。請家長教會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想問題,幫助孩子理解自己和別人。家長會擔心這樣孩子變得圓滑,不無道理,但是,現實生活中,鉆牛角尖的孩子比遇事圓滑的孩子多。鉆牛角尖的孩子容易做偏激的事情,圓滑一些的孩子,能夠較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得心理疾病的較少,而且只要學會掌握分寸,靈活就不至于變成圓滑。
注意事項:
家長也要避免對孩子過分強調寬容自己。孩子寬容自己到了不思進取的地步就麻煩了。家長應該讓孩子接納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苛求自己。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在謠言中
我是一位母親,像我的父輩一樣,我教育孩子遵守社會規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時刻懷有一顆敬畏之心……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時常感到不安,我該如何向她解釋,在她即將進入的網絡社會,社會道德規范正在遭到踐踏。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隱私、用謠言混淆視聽,正在成為常態。
我們教孩子講文明、懂禮貌。然而,在互聯網上,理性的討論正在變得稀缺,最常看到的情形是,彼此一言不合,即惡語相向,甚至相約武力解決。“腦殘!”“變態!”“去死!”等侮辱性語言隨處可見。而針對熱點事件中女性當事人的性侮辱,更是令人痛心。比如去年頗受爭議的“郭美美”、“盧美美”等,無一例外被罵“婊子”“賤人”甚至被斥以更惡毒污穢的詞匯。
我們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不打探隱私。而到了互聯網上,在“匿名”的擋箭牌下,某些人費盡心機,以獲得、談論、欣賞甚至傳播別人的隱私為樂。他們甚至以知情人的身份自居,制造聳動性新聞,破壞他人名譽。惡意濫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謠言和刻薄殘忍的人身攻擊,侵犯公民基本權利,違背社會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規范,甚至已經超越法律的界限。
而社會化媒體的盛行,客觀上造成網絡暴力、網絡謠言有愈演愈烈之勢。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報告,微博已經成為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技術門檻低,缺乏有效的信息監管機制,其“病毒式”傳播的特點,在促進信息流動的同時,也成為造謠和網絡暴力的溫床。去年年底,一份有60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的調查顯示:41.6%的大學生曾被微博上的虛假信息誤導過,而微博信息被官方辟謠之后,僅有16%的同學愿意主動轉發辟謠。
網絡迅速發展,特別是微博的誕生為中國網絡環境和信息化所帶來的推動作用,無需贅述。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網絡謠言的盛行,網絡暴力的濫用和頻現,也正將全民輿論推向暴力化、情緒化甚至極端化的歧途。網民在“圍觀”名義下,不負責任的轉發,甚至搖旗吶喊,更多的并非是出于理性思考,而是蓄意發泄。
這樣的網絡環境,將對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心理沖擊,我不敢想象。我很擔心,我的孩子會被這樣的環境所污染,我很擔心她因此失去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甚至懷疑這個世界的美好。我更害怕,我們的下一代,會成為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的犧牲品。
為了我們的下一代,針對網絡環境的治理勢在必行,迫在眉睫。某些網站毫無社會責任感,片面追求點擊量和經濟效益,容忍、鼓勵,甚至制造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的行為應該受到嚴懲。而對于我們普通網民而言,自覺阻止謠言傳播,阻止網絡暴力泛濫,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對下一代的承諾。在發帖和轉帖之前,請謹慎考慮摁下鼠標的后果。
網絡挑戰家長的教育智慧
一份調查說,目前全球有2億多網民,其中有1140萬人患有各種形式的網絡心理障礙,約占網民人數的6%左右。人們在網上的時間越來越多,而在現實世界中與人交流的時間則越來越少。調查還說,在上網的青少年學生中,有20%的人有情緒低落和孤獨感,12%的人與家人疏遠。
韓國的專家們研究了網絡游戲中毒癥患者的中毒過程發現,這些患者的中毒都是一樣的過程:孤獨-中毒-中斷學業,或者中毒-家庭暴力-孤獨。可見,沉迷網絡的孩子往往與家庭教育有密切關系。另外,還有研究發現,生活在不同家庭氛圍的孩子使用的媒介是不一樣的。生活在父母離婚、打架、酗酒、打罵子女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特別容易迷戀一些暴力的電子游戲。孩子可以在網上發了瘋一樣地使勁按、使勁打、使勁地發射炮彈,這其實也是在發泄心中的郁悶情緒。相反,那些家庭生活比較幸福的孩子,就比較喜歡一些文學的、知識類的內容。
因此,網絡的發展,給家長們提出了新的課題,對父母的教育智慧是極大的挑戰。下面的方法也許可以供家長們參考:
1.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多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交友狀況、學習狀況等。
2.為孩子創造豐富多彩的網外生活,經常帶孩子去郊游、運動等。
3.父母要多學習,了解孩子們在玩什么電子游戲,喜歡哪些時尚運動,有時間盡可能和孩子一起游戲。
4.制定上網規則,最好能幫助孩子有計劃有目標地上網。
5.樹立正確的計算機教育觀念,讓孩子明確電腦及網絡的各類用途。
6.隨時觀察孩子登陸過的網站,安裝安全上網軟件,將家中的電腦放在客廳里或者父母的房間里。
7.在生活中讓孩子體驗更多的成功,鼓勵孩子與同學或者小區里的伙伴交往。
水宜疏不宜堵,一旦孩子陷進去很深,家長不妨退一步,對孩子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孩子在生活中獲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體的關鍵。生活在信息時代,家長們要特別尊重孩子,因勢利導,不要讓孩子成為機器的奴隸,在網絡世界里迷失。要讓孩子學會把握自己,成為網絡的主人,就需要父母多投入一些親情,多給孩子一些陪伴,讓孩子在生活中處處感受到關愛和快樂。另外,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網絡的消極影響較小,而在生活中失敗的人,容易沉溺于虛擬時空。所以,父母要經常發現孩子身上的亮點,相信只要家長做個有心人,孩子就一定會在網絡上健康地沖浪,并學習到信息時代的新知識新技術。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