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課堂實錄:一堂讓語文回歸文本的課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10-30】
一節普通的語文課,沒有背景音樂,沒有動畫課件,沒有搶答加分,只有書頁翻動的聲音和學生輕聲的朗讀。陸老師沒有急于提問,也沒有急著講解中心思想,她只是說:“再讀一遍第三自然段,把描寫珍珠鳥樣子的句子畫出來。”
學生低頭,筆尖在紙上輕輕劃過。有人畫了“紅嘴紅腳”,有人圈了“灰藍色的毛”,還有人把“小腦袋”三個字反復描了兩遍。教室安靜得能聽見呼吸。這不是在完成任務,是在看一只鳥。
第四自然段開始,陸老師說:“你們再讀一遍,想想這只鳥,什么時候開始不怕人了?”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關鍵詞提示,只有文本本身。學生重讀,有人指著“漸漸膽子大了”說:“它以前不敢飛出籠子,現在敢在屋里飛了。”另一個學生接:“它以前只在籠子邊上看,現在敢落在書桌上。
”第三個學生補充:“它甚至敢啄筆尖,說明它覺得這個人不會傷害它。”
這些話,不是老師教的,是學生從字里行間自己讀出來的。
課文里沒有寫“信任”兩個字,但學生讀出了信任。沒有寫“溫柔”這個詞,可他們從“小紅嘴”“不動”“再三呼喚”里,感受到了一種緩慢靠近的暖意。語文課的根,不在教學目標里,不在PPT的標題上,而在學生反復讀過的那幾行字里。
有人覺得,語文課要講修辭、講結構、講寫作手法。可當學生連句子都讀不順,詞義都摸不清,講再多技巧,也只是在紙上畫樓閣。陸老師的課堂,沒有講“擬人”“象征”,但學生已經懂了擬人——他們知道,那只鳥不是在“飛”,是在“試探”;不是在“停”,是在“猶豫”;不是在“啄”,是在“試探著靠近”。
這不是靠老師灌輸的,是靠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讀到聲音輕了,眼神卻亮了。
我見過太多語文課,老師帶著學生分析“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然后學生背出“表達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主題”。可如果學生根本沒看見那只鳥是怎么一步步靠近的,沒聽見它翅膀拍打空氣的聲音,沒感受到它小腳踩在紙上的輕顫,那“和諧”兩個字,不過是貼在墻上的標語。
陸老師做的,是讓學生看見那只鳥。
她沒有讓學生回答“你從中學到了什么道理”,而是問:“你覺得,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么做?”一個學生說:“我可能不敢靠近,怕它飛走。”另一個說:“我會等,等它自己過來。”第三個說:“我不說話,也不動,它才會相信我。”
這些回答,比任何一篇讀后感都真實。
教育不是把答案塞進腦袋,是點燃眼睛。當一個孩子能從“它先是離我較遠”讀出小心翼翼,從“然后蹦到我的小桌上”讀出試探,從“再后來,完全放心”讀出安心——他不是在學語文,他是在學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相處方式:不逼迫,不催促,給時間,給空間。
這堂課,沒有用到任何多媒體,沒有小組討論,沒有角色扮演,甚至沒有寫一篇作文。它只是讓學生,安靜地,反復地,讀。
讀著讀著,課文里的鳥,就成了他心里的鳥。
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信息太多,聲音太雜。他們習慣了快節奏的視頻、碎片化的文字、即時反饋的互動。可真正的閱讀,恰恰需要慢。需要你盯著一行字,看三遍,第五遍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再三呼喚”里藏著焦急,藏著期待,藏著不敢大聲說話的溫柔。
我們總說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可什么是閱讀能力?不是能背出中心思想,不是能寫出五段式作文,而是你能從“它的小紅嘴正啄著筆尖”這一句話里,聽見心跳,看見猶豫,感受到信任一點點生長的過程。
陸老師的課堂,沒有教“如何寫一篇好作文”,卻教了“如何讀一篇好文章”。
語文課的本分,不是教技巧,是教感受。不是教標準答案,是教人如何與文字相處。
我們總擔心孩子不愛讀書,可有沒有想過,是不是我們給他們的書,從來不是“活”的?是不是我們總在問“這段話說明了什么”,而不是問“你讀到這兒,心里怎么想”?
《珍珠鳥》這篇課文,不是用來背的,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考的,是用來“停一停,看一看”的。
一個孩子,如果能在語文課上,因為一句話,停下來看了五分鐘的窗外,心里悄悄想起一只小動物,那這堂課,就已經成功了。
不需要總結段落大意,不需要歸納中心思想,不需要答題模板。
只需要,再讀一遍。
再讀一遍。
再讀一遍。
直到那只鳥,不再只是紙上的文字,而是你心里,曾經悄悄靠近過的一點暖意。
搜索教員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胡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建筑學
- 胡教員 北京林業大學 工商管理
- 劉教員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應用心理學
- 楊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吳教員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 嬰托
- 田老師 尚無職稱等級 嬰托
- 劉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保險學(大數據雙學位)
- 鐘教員 昆明理工大學 學科英語
- 霍教員 北京大學 化學
- 張教員 北京理工大學 網絡空間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