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合作中學會學習:一次語文課堂的生動實踐與家庭啟示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02】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一年級語文課堂上的小故事。這堂課的主題是第23課《看浪花》,一篇略讀課文。作為老師,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這次,我下定決心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探索。
結果,這堂課不僅讓我看到了孩子們的潛力,也給了我許多關于教育的啟發。如果您是家長或老師,相信這個故事能帶來一些實用的思路。
課堂開始前,我做了簡單的導入,激發孩子們對大海和浪花的興趣。接著,我沒有像往常一樣逐字講解,而是把主動權交給他們。我組織孩子們分成小組,每組4到5人,布置了三個具體任務:第一,認讀課文中的生字;第二,解決小組自己提出的問題;第三,仿照課文寫一小節新內容,并畫出心中的浪花。
這些任務看似簡單,卻涵蓋了識字、思考和創意表達,能全面鍛煉孩子們的能力。
說實話,讓二年級的孩子獨立完成這些任務,我心里有點忐忑。分組合作學習對他們并不陌生,但這次我引入了一個新工具——研究記錄表。表格上需要填寫時間、課題、組別,還設定了組長、記錄員、噪音控制員、時間控制員和小組發言代表等角色。以前,這類表格通常在四年級才開始使用,我擔心孩子們不會用,甚至浪費時間。
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拿到表格后,很快填好了所有信息。他們沒等我解釋,就自然地分配了角色:有的孩子主動當組長,有的自告奮勇做記錄員。這讓我明白,孩子們天生有合作的本能,關鍵是我們是否給了他們機會。
第一節課開始了,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有的指著生字卡片大聲朗讀,有的在紙上畫著問題,還有的討論著浪花的樣子。我站在一旁,盡量不插手,只默默觀察。很快,問題就出現了:有些小組在認讀生字時卡住了,比如“嘩”字的發音;有的小組爭論不休,不知道該選誰當記錄員;
還有的小組畫浪花時太投入,忘了時間。我提醒自己:這是學習的過程,不能急于糾正。一節課40分鐘,轉眼就過去了,但大部分小組只完成了一半任務?粗M度,我有點著急:正常一課時能講完的內容,現在用了兩課時還沒結束。但轉念一想,如果孩子們能通過這次體驗學會如何合作、如何解決問題,這點時間花得值。
下午的第二節課,我們繼續合作學習。這次,我更注重引導而不是干預。孩子們明顯熟練了許多:一萱小組最先完成所有任務,他們用圖畫展示了浪花的形狀,還編了個小故事;子佳小組緊隨其后,他們的仿寫讓我眼前一亮;伊諾小組也很快跟上。二十分鐘后,8個小組都交上了成果,只有3個小組還在努力。
我先檢查生字認讀,發現絕大多數孩子都能準確讀出,只有個別孩子需要再練習。接著,我請每個小組分享他們的仿寫和畫作。教室里充滿了驚喜的“啊”“呀”聲——孩子們被同伴的創意深深吸引。
其中,子佳小組的作品特別打動我。他們仿寫的詩句是:
我想讓海水變石油,
工業農業都需要。
嘩——嘩——
一束束浪花像大手,
推動汽車跑天下。
這首小詩充滿童趣和想象力,把浪花比作“大手”,既貼合課文主題,又融入了生活常識。孩子們評價時,一致選它為最佳。宗琛小組的仿寫也很棒,他們寫道:“浪花跳進小魚嘴,海洋媽媽笑微微!边@些作品證明,當孩子們自主思考時,創造力會自然迸發。
回顧這次課堂,我有幾點深刻的體會。首先,合作學習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搭建一個安全的探索環境。研究記錄表的角色分工,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組長協調進度,記錄員整理想法,噪音控制員維持秩序。這不僅完成了任務,還培養了責任感和團隊意識。其次,進度慢一點沒關系。
第一節課只完成一半,我曾擔心效率低,但孩子們在過程中學會了提問:“這個字怎么讀?”“為什么浪花是白色的?”這些自發的問題,比直接給答案更有價值。最后,成果評價要讓孩子參與。我請全班投票選出優秀作品,孩子們認真傾聽、互相點評,這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溝通課。
作為教育者,我們常陷入一個誤區:總想快點教完知識點,卻忽略了能力的培養。這次實踐告訴我,讓孩子“做學習主人”不是口號,而是具體行動。當他們自己認讀生字時,識字能力在提升;當他們討論問題時,思維在碰撞;當他們仿寫詩句時,語言表達在進步。這些能力,遠比一節課的內容更重要。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種。
看到孩子們眼睛發亮地分享作品,我確信:花時間培養學習方法,比趕進度更有長遠意義。
那么,家長朋友們,如何把這種合作學習帶入家庭呢?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復雜工具。比如,孩子做作業時,您可以提議:“我們來當小組,你當小老師,給我講講這道題!被蛘唛喿x故事后,讓孩子和兄弟姐妹分組:一人讀、一人畫、一人提問。重點是讓孩子主導過程,您只做支持者。
記住,家庭不是課堂的延伸,而是培養習慣的土壤。當孩子說“媽媽,我來安排時間”,別急著否定,試試讓他們規劃半小時的學習任務。過程中,難免有混亂或錯誤,但這些正是學習的機會。就像課堂上,孩子們填表格時出錯,我只說:“再想想,角色怎么分工更公平?”而不是直接給答案。
家庭教育中,合作學習還能解決常見難題。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寫作業拖拉,與其催促,不如設計小組任務:讓孩子教玩具熊識字,或和父母比賽仿寫句子。孩子會更投入,因為他們在“教”別人。又如,孩子遇到難題想放棄,您可以引導:“我們分成兩組,一組查資料,一組討論方案!边@樣,壓力變小了,合作精神也培養了。
關鍵是從小事做起,別追求完美。今天孩子只完成仿寫,明天能加個圖畫,就是進步。教育不是百米沖刺,而是慢慢積累的習慣。
這次《看浪花》的課堂,也讓我反思家庭教育的誤區。我們常把“學習”等同于“做題”,卻忘了學習可以是畫浪花、編兒歌。孩子的世界充滿詩意,家長不妨放下焦慮,和他們一起玩中學。比如,周末去海邊,讓孩子觀察浪花并描述;或在家用彩紙剪出浪花,邊做邊聊課文內容。這些活動不花一分錢,卻能加深理解。
重要的是,家長要當“參與者”而非“監工”。當孩子畫浪花時,您可以說:“你畫的大手真有力,能推動什么呀?”而不是“畫得不對,浪花是彎的”。尊重孩子的視角,合作才會真正發生。
回到課堂,那8個完成任務的小組中,有2個表現突出,但其他小組同樣有收獲。一個孩子說:“我當記錄員,記住了所有問題!绷硪粋說:“我們小組一起讀生字,我認識了‘石油’這個詞!边@些微小的進步,才是教育的本質。它提醒我們:評價學習不能只看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家庭教育中,別只盯著分數,多問問孩子:“今天你和誰合作了?”“你幫別人解決了什么問題?”這樣的對話,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教育是慢的藝術,合作學習更是需要耐心。那天課后,有家長問我:“這樣學,考試能考好嗎?”我笑著回答:“當孩子學會自己找方法,考試只是水到渠成。”事實證明,期中考試時,孩子們對《看浪花》的理解遠超往年——他們能用自己的話解釋課文,還能聯系生活舉例。這說明,能力培養好了,知識掌握自然扎實。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的角色不是“搬運工”,把知識塞給孩子,而是“腳手架”,在需要時提供支持,然后悄悄撤走。
如果您想嘗試合作學習,這里有幾個實用建議。第一,任務要具體可行。比如“仿寫一小節”比“發揮創意”更清晰;在家可以設“一起整理書包”的小目標。第二,角色分工要輪換。讓孩子今天當組長,明天當記錄員,避免固定位置;家庭中,輪流負責晚餐準備或故事朗讀。第三,留出反思時間。
課堂結束前,我讓孩子們說說“合作中我學會了什么”;家庭里,睡前聊聊“今天和誰合作最開心”。這些小習慣,能讓孩子內化合作精神。
我想說,教育最美的風景,是看到孩子眼睛里的光。那天,子佳小組分享仿寫時,全班安靜傾聽,隨后爆發出掌聲。一個平時害羞的孩子站起來說:“我也想試試!”這就是合作的力量——它讓孩子從“我不會”變成“我們一起”。作為大人,我們不必追求完美課堂或滿分試卷,只需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嘗試中成長。
當他們學會合作、學會思考,未來的路會走得更穩。
親愛的家長和老師,不妨從明天開始:給孩子一點空間,讓合作發生;蛟S是一次家庭作業的小分組,或許是一個簡單的角色游戲。記住,孩子不是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火炬。當浪花拍打海岸,它推動的不只是船只,還有成長的可能。讓我們一起,做那個安靜的守望者,看孩子們在合作中揚帆起航。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蔣教員 安徽大學 應用統計學
- 蔣教員 安徽大學 法學
- 王教員 天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漢語言文學;文學理論
- 任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 劉教員 河北外國語學院 播音主持
- 李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高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張教員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能源與動力工程
- 許教員 陜西師范大學 物聯網工程
- 廖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