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孩子厭學?家長這樣做,學習熱情自然回升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02】
中考的腳步越來越近,初三的教室里彌漫著緊張的氣息。許多家長發現,原本活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書包一扔就說"不想上學了"。這種場景讓人心疼又焦慮。其實,初三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再正常不過——每天面對堆積如山的試卷,考試排名像緊箍咒一樣壓在心頭,孩子們很容易迷失方向。
作為家長,我們的第一反應不該是責備,而是理解。今天,我想分享一個真實故事,它或許能幫你找到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小宇是個典型的初三學生,成績中等偏上,但進入下學期后,情況急轉直下。他回家后總盯著手機發呆,作業拖到深夜,有天甚至把試卷揉成一團扔進垃圾桶。"媽,我受夠了,明天我不去了!"這句話像針一樣扎進媽媽林姐心里。林姐沒有立刻吼他"不學習能干什么",而是泡了杯熱牛奶,輕輕坐在他身邊:"今天特別累吧?
能說說發生了什么嗎?"小宇的眼淚一下子涌出來——原來,數學老師每天發三套模擬卷,他熬夜做到凌晨,成績卻越來越差,覺得自己"永遠追不上別人"。
林姐的第一步是放下焦慮,傾聽心聲。她發現,小宇的厭學不是懶惰,而是被題海戰術壓垮了信心。學校要求一天做五套題,孩子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林姐沒有灌輸"人生就靠中考"的大道理,而是講起自己上班時的經歷:"媽媽有次連續加班一周,早上鬧鐘響了都不敢起床。那種感覺,是不是像你面對試卷時的心情?
"小宇驚訝地點頭,第一次覺得有人真正懂他。這種平等的對話,讓孩子明白:厭學不是軟弱,而是壓力過載的信號。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識別壓力源,而不是指責"別人都行,你為什么不行"。
接下來,用具體行動傳遞支持成了家里的新日常。當小宇考試失利時,林姐不再盯著分數說"又粗心了",而是翻開試卷:"這道幾何題步驟全對,說明你思路很清晰。我們試試把同類題再練兩道?"她在客廳墻上貼了一張"進步樹",每片葉子記錄一個小成就:"主動問老師問題""英語聽寫全對"。
小宇起初覺得幼稚,但當葉子攢滿一枝時,全家一起去公園野餐慶祝。這些微小的肯定像春雨,慢慢滋潤了干涸的信心。林姐常說:"我看到你昨天復習到九點,比上周早了半小時,這就是進步!"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結果,而是努力被看見的踏實感。
林姐特別注重讓學習回歸生活本身。小宇喜歡打籃球,她就把物理知識融入運動中:"投籃時角度多重要啊,45度最省力——這和拋物線公式有關呢!"周末,他們去科技館看機器人展,小宇眼睛發亮地研究機械臂。林姐順勢說:"這些工程師小時候也得學好數學,你猜他們怎么堅持下來的?
"回家后,小宇主動查資料,還把知識點畫成漫畫貼在書桌前。特長與學習從來不是敵人,當孩子發現知識能解鎖新樂趣,抵觸情緒自然消散。林姐從不強迫"必須考前二十",而是問:"今天弄懂的那個難點,是不是像解開游戲關卡一樣痛快?"
合理規劃時間是扭轉局面的關鍵。林姐和小宇一起畫了張彩色時間表:放學先玩半小時籃球釋放壓力;晚飯后分三段學習,每段40分鐘配10分鐘休息;周末留出半天全家看電影。重要的是,計劃里塞滿了小宇喜歡的事——完成作業就能拼樂高,背完單詞可聽新專輯。小宇驚喜地發現,當學習不再像苦役,效率反而提高了。
林姐提醒自己:計劃不是鐵籠,而是彈性軌道。有天小宇發燒,她果斷撕掉當天安排:"身體才是本錢,題明天補。"這種靈活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執行計劃時更主動。
與老師溝通讓林姐看清了學校的另一面。她約班主任深聊,才知道小宇在課堂上很少發言,但小組討論時總能提出新點子。老師建議:"讓他當'小講師',給同學講題。"林姐回家沒直接提,而是說:"聽說你幫同桌講過那道難題?老師夸你思路特別清楚!"小宇不好意思地笑了,第二天主動申請課代表。
這種家校協作,避免了只聽孩子單方面抱怨的盲區。林姐體會到:學校發生的事,往往藏著解決問題的鑰匙。
幾個月后,小宇的變化讓全家驚喜。他不再抗拒上學,甚至報名了數學競賽。中考前夜,他平靜地說:"媽,盡力就好。"最終他考上了心儀高中。復盤這段經歷,林姐感慨:"厭學不是孩子的錯,是壓力山大時的求救信號。我們總盯著山頂,忘了問問孩子腳上有沒有水泡。"
每個初三家庭都可能遇到類似困境。李阿姨的女兒小雅曾因英語成績崩潰大哭,李阿姨沒說"別人都能行",而是陪她看英文動畫片,從最簡單的對話跟讀。三個月后,小雅竟能給家人當翻譯。張叔叔發現兒子對歷史提不起勁,就帶他去古城墻實地探訪,把課本知識變成觸摸得到的故事。
這些方法沒有高深理論,核心就兩點:看見情緒,連接興趣。
孩子厭學時,家長常陷入誤區:越焦慮越催促,結果孩子更抵觸。其實,初三的挑戰本質是成長的陣痛。當孩子說"不想學",背后可能是"我怕失敗""我需要喘口氣"。這時,一句"我懂你的累"比十句"必須努力"更有力量。試著這樣做:
- 早晨別問"作業寫完沒",換成"昨晚睡得好嗎";
- 成績單發下來,先說"辛苦了",再一起分析;
- 周末抽一小時,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不提學習。
學習從來不是孤軍奮戰。林姐家的"進步樹"、李阿姨的動畫片、張叔叔的城墻之旅,都在證明:當知識與生活熱情交織,厭學的堅冰自然融化。初三只是人生一站,但孩子從中學會的抗壓能力,會伴隨他們走得更遠。
想對每位家長說:你的平靜是孩子的定心丸。當你不再把中考當作唯一出路,孩子才能輕裝上陣。那個說"不想上學"的孩子,內心依然渴望被肯定、被理解。給他一個擁抱,說一句"我陪你",比任何學習方法都管用。教育的真諦,是幫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光——那束光,終將照亮中考,也照亮未來的人生路。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蔣教員 安徽大學 應用統計學
- 蔣教員 安徽大學 法學
- 王教員 天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漢語言文學;文學理論
- 任教員 北京科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 劉教員 河北外國語學院 播音主持
- 李教員 北京語言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高教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張教員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能源與動力工程
- 許教員 陜西師范大學 物聯網工程
- 廖教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