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語文科目大換血,這些調整你需要了解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9-11】
總數由40篇首改為43篇首
增7首:24《賣炭翁》,26《雁門太守行》,28《赤壁》,31《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加小學篇目3首——14《芙蓉樓送辛漸》,17《送元二使安西》,42《竹石》。
換1篇:3《論語》由原來的三則(“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改為四則(“學而不思則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博學而篤志”)
刪4首:《登幽州臺歌》,《相見歡》,《南鄉子》,《山坡羊潼關懷古》。
新增、換的篇首中,只有《論語》,《雁門太守行》,《赤壁》,《無題》需掌握。《賣炭翁》等另外4首雖為新增,但一模、二模和中考基本不考。
北京中考古詩文可能會從上圖標識的重點中出題,僅供家長參考,所以以下篇目大家可以重點關注下。
《曹劌論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語》,《桃花源記》,《陋室銘》,《岳陽樓記》,《關雎》,《蒹葭》,《木蘭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黃鶴樓》,《望岳》,《錢塘湖春行》,《雁門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無題》,《浣溪沙》,《登飛來峰》,《漁家傲 秋思》,《水調歌頭》,《江城子 密州出獵》,《游山西村》,《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天凈沙 秋思》,《己亥雜詩》。
另外,“古詩閱讀”增加了“對詩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古詩文學習中,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從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受到熏陶感染”的表述。
這一類題的答題步驟要分三步:1、分析或翻譯詩句;2、讓我體驗到了/讓我感受到了……畫面和詩人情感;3、聯系自身談啟發。
在“基礎·運用”中,增加了“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了解其大致演變過程”的表述,強化對書法常識和書法欣賞的考查。
五字體大致演變過程如下:
1、篆書(渾厚圓潤)
演變過程: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鐘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小篆也稱“秦篆”,意指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
2、隸書(扁平/莊重方正/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演變過程: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起源于秦朝,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3、草書(醫院處方看不懂/流暢瀟灑)
演變過程:草書比行書又進一步簡化,稱“一筆書”。草書始于漢初,運筆簡潔方便,書寫速度較快。
4、楷書(方正平直/端莊大氣)
演變過程: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始于東漢,歷經魏、晉、南北朝的成長壯大,到隋、唐極盛,一直通行至今。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亦屬楷書范疇。
5、行書(筆畫牽連/自然流暢/舒展靈動)
演變過程: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晉朝王羲之出現后,才使之盛行起來。
1、選擇題由“約15分”調整為“約18分”,填空題、簡答題由“45分”減少到“42分”。
2、調整“參考樣題”部分,豐富樣題題型。增加并替換了古詩閱讀樣題,增加中考試卷議論文樣題。以中考試卷中的標點、句子修改、文言文閱讀、名著閱讀和寫作替換原有樣題。
3、為適應新教材,附錄1“現代文文章示例”由原來的25篇改為23篇。
新增《皇帝的新裝》,《帶上她的眼睛》,《黃河頌》,《蟬》,《敬業與樂業》,《最后一次講演》,《屈原》7篇文章;刪除《丑小鴨》等9篇文章。
北京中考語文每年的附錄1“現代文文章示例”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但這些示例的文章跟中考的現代文閱讀幾乎沒有關系。
4、名著閱讀《論語》,增加“公冶長”篇。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張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化學工程與工藝
- 趙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車輛工程
- 郭教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安全工程
- 王教員 北京工商大學 工商管理
- 張教員 北京工商大學 金融
- 祝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能源動力
- 李教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控制工程
- 甄教員 北京交通大學 軟件工程專業
- 劉教員 中央財經大學 金融學
- 銀教員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