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孩子經常生氣,怎么辦?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5-06-26】
我的孩子老大是個小女人,雖然才小學一年級,舉止優雅、思慮復雜,又是個好強的人,生氣可說是每天上演的戲碼。
鋼琴課(團體班)可說是我的壓力。某一天,老師上課前例行性地請大家上前彈奏,每個小朋友彈的時候,老師會在一旁加以指正或贊美,輪到老大時,彈得不太對,老師就以很急且嚴肅的口氣對她說:“手指這樣不對!
”馬上用手去拉她的手指放在正確的位置,好不容易彈完了,老師又對她說回家要多練習之類的話。走回座位的她,繃著一張臉,一堂課下來,她不聽也不唱,弄得我壓力好大,又要安撫她的情緒,又要為了她的學習態度跟老師說抱歉。好幾次我請她考慮不要上鋼琴課,她卻又執著一定要上。
生氣在我家上演的次數很多很多,小則因為跟弟弟搶東西,大則因為自己表現不夠好……每天都有可以令她生氣的事情。我常會跟她聊生氣的事,我并不反對生氣,但是生氣的頻率太多,會讓家中的氣氛變不好,因為她爸爸看到她生氣也會跟著生氣。
我們有嘗試著讓生氣的時間變短,我建議她在生氣時拿個塑料袋把氣吐出來,或者去找自己心愛的東西等等。有時她能夠聽進我的建議,有時卻頑固地說不要,生氣的次數還是沒有變少。
想請教家庭顧問網的老師及專家,該如何面對孩子的生氣,減少孩子生氣的次數呢?
專家支招:
猜想您大概常常覺得自己好像夾縫中求生存一樣承受巨大壓力,在孩子的周遭,無論是鋼琴老師、先生或是弟弟,孩子的每一次人際互動似乎都牽動您的神經,您不只是承受來自孩子個性的壓力,還承受周遭“受害人”的壓力,要當一個既不威逼孩子又能照顧他人的媽媽實在很不容易!
孩子為什么會生氣?其實您一定知道在每一個生氣的背后都有故事,但或許您對孩子生氣的理由不見得贊同,例如鋼琴老師指正孩子的方式在您看來并無不妥,您覺得孩子有點過度反應,但您也不是不準孩子生氣,于是您想“既然不愉快,那干脆不要去上就好了嘛!
”然而,您這樣的設想必然是難以成功的,因為每一個生氣的孩子跟每一個快樂的孩子一樣,都想跟人分享她的故事,也就是說,孩子都想得到他人的了解,尤其是父母。
在孩子不認為您已經完全了解并接納他的情緒之前,一個習性上不以威逼為本的父母,是很難說服孩子接受他提出的新方案,盡管那個新方案(不要學鋼琴了)可能真的比舊方式(繼續學鋼琴)好,所以,可能不是孩子好強,而是在舊的情緒(因被指點而生氣)尚未獲得接納前,又加上了新的情緒(媽媽要我別練了,一定是認為我不夠好),孩子理不清自己的情緒狀態,只好僵在那里不愿改變!
父母如果不贊同孩子生氣的理由難道也要接納嗎?答案非常確定— 是的。
因為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支持她,您也要無條件的支持,這不是在使您使得孩子不辨是非,恰恰相反,這將使您得以幫助孩子認識事情的是與非,唯有孩子確知自己有個能夠信任、能夠無條件愛她、支持她的人存在,這個人對世間事物的評價與分析,才能使孩子聽進去,這一點是威逼成性的父母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回頭再談鋼琴課,教育上說“因材施教”,就預示了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適合于同一種教導法,雖然我們能夠諒解老師不可能真的為每一位學生準備一種指導態度,但是孩子不認同自己被指導的方式也是該被接受的,最糟的情況就是被解讀成“不受教”,這錯誤的解讀往往造成大人更不了解孩子。
面對孩子生氣該怎么辦呢?建議您先找個孩子快樂的時候跟他聊您對他生氣的“感受”,是感受不是評價喔,說出您看到她生氣時您的心疼,猜想正在生氣的她有多氣,以及猜想她到底在氣些什么,然后問她是不是這樣?
等著孩子來印證或反駁您的猜想,您就會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與情緒,此時,一定要好好接納她當時的情緒,例如對孩子說:“我想你當時一定覺得老師讓你很丟臉,如果我是你,我也會生氣,尤其媽媽又在場對不對?
”這樣平時先談過幾次,先建立孩子對您的信心,下次孩子生氣時,你們的談話一定可以減少她生氣的程度及長度,慢慢的,次數也會減少的。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