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需要什么樣的小學生活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4-09-18】
你要是跟現在的小學生們聊聊他們的校園生活,那可熱鬧了,一個個說起來滔滔不絕,好像有講不完的故事。但老師們在一旁聽著,有時候就會皺眉頭:“哎呀,學校花了那么多心思搞活動,孩子們怎么就記得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呢?”確實,有時候教育部門和學校精心策劃的活動,孩子們并不買賬。
這事兒挺讓人頭疼的,是不是說明咱們得換個角度,真正從孩子們的視角來看看他們的世界?
話說回來,如果學校里那些小小的波瀾——比如今天誰的筆袋特別好看,或者體育課上誰跑得最快——都能成為孩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那是不是說明咱們的校園生活有點兒單調了?是不是該想想辦法,讓孩子們的每一天都充滿驚喜和樂趣呢?
咱們現在的小學教育,有時候真讓人擔心:從過去的散養私塾,到現在各種規章制度滿滿的學校教育,孩子們的童年好像被理論和課程填滿了。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做作業,這樣的生活對孩子們來說,真的好嗎?
想想看,如果孩子們的童年完全被學校規定好了,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自己的選擇,那么這樣的童年還能算是孩子們自己的嗎?這樣的童年,會不會變成大人們強加給他們的呢?要知道,一個快樂的童年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多重要啊!
想象一下吧,一個整天泡在教室里,天天圍著課本和習題轉的孩子,這樣的童年能叫幸福嗎?我們的教育不應該用未來的幸福來證明犧牲現在的幸福是對的。要知道,童年的幸福,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孩子們在游戲中找到快樂,在探索新知識時感到興奮,在和小伙伴們聊天時學會交流。這些都是成長的一部分,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就像有個五年級的學生說的:“離開小學校園,就像是離開童年,邁向青春。”他們對過去充滿了眷戀,對未來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3歲到12歲這段時期定義為基礎教育階段,稱之為“走向生活的通行證”。這就告訴我們,小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給孩子打下一個全面發展的基礎。這個基礎,很多時候不是書本上學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所以,孩子們理想中的小學生活,應該是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地方,是個能讓孩子們建立深厚友誼的地方。比起單純的知識傳授,這樣的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的一生可能更有意義。
想想咱們小時候,是不是也有那么幾個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學習的日子,至今還記憶猶新呢?是不是那些簡單又純粹的快樂,才是我們最珍貴的記憶?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