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孩子任性的策略
【來源:易教網 更新時間:2024-07-28】
篇1:應對孩子任性的策略
從孩子任性的形成來看,多數是由于父母無意或有意的嬌慣和遷就造成的。父母越是遷就退讓,孩子就越容易任性。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父母不能心軟。比如有時候和孩子去商店,看見某一個不適合他玩的玩具,孩子纏著父母非要買下來不可的時候,那么不論他哭也好,鬧也好,哪怕在地上打滾也好,父母都必須統一意見,態度一致,明確地告訴孩子,不可能給他買這樣的玩具。
俗話說:“胳膊扭不過大腿。”只要堅持不買,那么孩子哭鬧一會兒,自覺沒趣,只得自己收場。對付孩子的任性,就像壓一根彈簧,你一松,它就會反彈。
孩子任性怎么辦
分散注意力
當孩子任性的時候,可以利用孩子易于為其他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要做的事情上轉移開。比如孩子固執地要買玩具,父母可以對他說:“這個玩具不是最好玩的,我們到前面的商店去看一看,那里可能會有更好玩的玩具。”
孩子一般會相信其他商店里會有更好的玩具在等著他,這樣可以等孩子任性的情緒過去后,再曉之以理,勸他放棄買玩具的念頭。有時候,孩子想買玩具的念頭只是一時的,等離開吸引他的玩具后,會很容易地將剛才要買玩具的事情忘掉。
讓孩子多和伙伴們一起玩耍
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個人的意愿與多數人不一致,那么就會被否定。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和他的同學、伙伴一起玩耍。因為在同齡人中間,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就會為群體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較任性的孩子當處在群體之中時,他也不會輕易地把任性表現出來。而且,在群體中,那些通情達理、不任性的孩子也會在無形中給任性的孩子以示范,讓他們感到任性只會遭人厭棄,而通情達理才會融入群體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會逐漸淡化。
篇2:應對孩子任性的策略
“不,不,不給我買變形金剛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濤濤大聲喊叫,無論父母怎樣哄,濤濤就是不松口,執拗地堅持著。他常用這種方法向父母要東西,而且“拗”勁一上來,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什么。
孩子有四種“武器”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武器”。
兵器譜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額”完成“任務”。
兵器譜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兵器譜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兵器譜排行最后:賭氣噘嘴、不說話、摔東西、不吃飯……
孩子賭氣的時間,一般持續得較長,因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戰的秘訣,沒耐心的父母只好舉手投降。
父母“應戰”只宜智取
粗暴地對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絕孩子需要技巧。
應戰武器一:攻心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堅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認為拒絕孩子會造成傷害,相反,這恰恰是對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養一個棒孩子,那么面對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說“不”,不能有絲毫心軟。
應戰武器二:以退為進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個不能給他的東西時,媽媽可以這樣說:“這是媽媽的,媽媽現在不用,可以給你玩一下,不過明天你就得還給媽媽。”然后以退為進——第二天提醒孩子:“寶寶,把東西還給媽媽,以后想要的時候再跟媽媽說。”
應戰武器三:預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所以一定要給他定個規矩,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規矩處理。比如和孩子約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須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餐,才能準時送你去幼兒園。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棄早餐,因為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一旦孩子賴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訴他:對不起,寶寶,我們有約在先,不能隨意破壞。
應戰武器四:說一不二
對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揚”。“先抑后揚”的做法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好“欺負”,從而無理要求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產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因此,拒絕孩子,一定要從一而終。
應戰武器五:“戰后”要善后
父母對孩子說“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釋拒絕的理由,讓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絕孩子而不給他被拒絕的理由,會讓他覺得受了委屈,甚至產生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和悲憤絕望的心理。雖然這種解釋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但是至少能讓他明白:父母拒絕他是有理由的。
篇3:應對孩子任性的策略
孩子任性不僅造成了父母的巨大痛苦與悔恨,而且也給自己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然而,孩子任性的性格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應該說,其根源仍然是父母家庭教育不當,即任性也是不正確家庭教育造成的一種結果。
當前,中國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因為過多的關愛,大多數孩子都非常任性。人們經常聽見一些父母這樣的抱怨:“我家孩子只要有一點點不順心,他就哭吵個沒完,脾氣比誰都大。他認準要做的事,誰勸也沒有用。這樣發展下去怎么了得?怎樣才能糾正孩子這種任性的壞習慣呢?”
任性是孩子的一種不正常心態,許多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往往通過任性來要挾大人。孩子任性,的確是家長所面臨的一道棘手的難題。孩子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一方面是因為當孩子向家長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時,家長的教育方法很不恰當,不是通過耐心說服教育,而蠻橫地加以拒絕。孩子沒有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心愿不能實現,理所當然會任性。
另一方面是因為家庭中成員對待孩子的任性處理方法不一致。比如,當孩子表現得很任性的時候,奶奶和媽媽可能會處于溺愛孩子而盡量護著孩子,而爺爺、爸爸則想糾正孩子這種壞習慣而嚴厲拒絕。而最后的結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孩子毫發無傷。于是,孩子因為有了靠山,往往會變本加厲地任性。
怎樣才能糾正孩子任性壞習慣呢?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①不予理睬
孩子發脾氣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實現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視而不見,讓孩子鬧騰。當孩子鬧騰夠了,見父母還是不理睬自己,就會感到這樣哭鬧并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壞習慣。
②耐心勸導
當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時,如果家長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讓孩子善罷甘休,適當的時候家長可以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簡潔地對孩子講道理,讓她明白為什么爸爸媽媽不能答應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萬不能向她妥協。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妥協,就必定有第二次的妥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發任性。
③適當地“懲罰”
當孩子亂發脾氣之后,即使孩子已經平靜下來,并主動“討好”家長,家長也要刻意對他保持“冷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言行很讓家長“不高興”然后向孩子說明道理,讓孩子保證以后不再這樣任性或亂發脾氣。
篇4:應對孩子任性的策略
孩子任性是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然而,任性的行為如果不加以糾正,可能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旨在探討如何有效應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并通過一個典型的案例來分析家長應該采取的策略。
孩子任性的表現多種多樣,包括不合理的索取、固執己見以及不顧家長勸告的行為。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首先,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的任性可能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因此,教育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和理解他人成為了關鍵。
以羅羅為例,這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經常做出一些干擾他人的行為。在面對心儀的玩具時,他甚至采取了搶奪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種行為不僅體現了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反映了他對他人感受的忽視。
面對羅羅的任性行為,老師采取了一步步引導的方式來教育他。首先,老師指出搶奪他人的玩具是不對的,并建議他采取借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玩樂需求。然而,羅羅的反應出乎意料,他不僅不聽老師的勸告,反而選擇了哭泣和孤立自己。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羅羅的任性行為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情緒表達,而是一種需要被重視和糾正的行為問題。家長和老師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家長和老師應該保持一致的教育態度和原則,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一致或矛盾的行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其次,家長和老師應該耐心地與孩子溝通,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受,并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和滿足自己的欲望。例如,可以通過獎勵制度來鼓勵孩子用禮貌和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此外,家長和老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或閱讀故事書等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家長和老師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從而減少任性的行為。
應對孩子的任性行為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和耐心引導。通過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同理心,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從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5:應對孩子任性的策略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經抓住了你的弱點。辦法很簡單,學會堅決地對孩子說:“不”。
(1)讓孩子沒有空子可鉆。媽媽可事先跟孩子訂立私下協議,讓他沒有反悔的余地。
(2)告訴孩子做人必須守信用。媽媽可以清楚地告訴孩子:“我們兩個人都要說到做到。誰反悔了,誰就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
(3)孩子必須清楚地答應他同意這個協議。孩子堅持要違反協議時,你必須告訴他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誰都不喜歡。
(4)眼睛看著孩子,表情嚴肅、平靜,不要笑,讓孩子覺得有可趁之機。
(5)拒絕孩子時,說話要簡潔:“不行,我們已經說好的事情不能反悔。你必須……”如果孩子繼續堅持他的無理要求,你要更簡潔地拒絕他:“不行。”如果孩子更加執拗,哭鬧、喊叫,弄得你很難堪,你可以不說任何話,直接抱起孩子回家。
如果遇到入園的時候,你正趕著上班,這時可以二話不說,直接送孩子到班里,跟老師說明情況,然后離開幼兒園。如果孩子堅持不吃飯,或吃零食,你必須堅持不給他零食,同時讓他不吃飯。
(6)拒絕孩子的當時,不要跟孩子爭辯太多,事后等孩子和你都平靜下來的時候,再講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以尊重、平等的態度跟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才會接受你的意見。
媽媽屈服于孩子的無理要求,總有不可辯駁的理由:為了上班不遲到:為了擺脫自己在公眾場合的難堪;為了孩子更高興;為了孩子不餓著……這些飽含“母愛”的理由,會讓孩子更任性.讓媽媽付出母親的自尊和權利,而且付出換來的只是孩子暫時的快樂和媽媽暫時的輕松。
殊不知一味的妥協,一次次的忍讓,只會把問題擱置下來,“腐蝕”了孩子成長的根基,為孩子將來的生活埋下了無數隱患。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 陳教員 貴陽學院 漢語言文學
- 吳教員 北京大學 藥物制劑
- 張教員 中國農業大學 土地科學類
- 夏教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
- 梁教員 重慶科技大學 應用化學
- 冉教員 清華大學 應用經濟學
- 孫老師 大學講師 應用經濟學
- 鄭教員 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蘇教員 華中科技大學 公共管理
- 蔡教員 北京郵電大學 電信工程及管理